田慧生
對省級政府教育履職情況建立全面的、常規性督導制度,是在縣政府教育履職情況常規綜合督導制度基礎上對我國督政制度的強化,實現了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的全覆蓋。省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價推動省級政府明確職責、加強統籌,也是落實管辦評分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措施。《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具有創新性意義。
一、首次全面明確省級政府的統籌職責內涵
我國督導制度在教育治理體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依法督導保障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二是通過督導辦法和評估指標的研究發現和改進現有政策規定中的不足。省級政府在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三級體系中處于中間位置,中央給其定位為“統籌”。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是最早提出省級統籌概念的,但其內涵的界定以及對其他學段和類別教育提出省級統籌責任都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明確省級政府對各級各類教育都負有統籌職責。《教育部關于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提出“省級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起加大教育統籌的職責,統籌落實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職責,統籌落實城鄉教育協調發展職責,統籌編制辦學條件、教師編制、招生規模等基本標準,統籌確定合理教育支出結構”,這是對省級統籌職責的一次突破性解釋。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對省級政府教育履職情況的評價辦法,其評估指標和評估內容更加詳細闡明了省級政府的教育工作六個方面的職責以及應有的績效,明確了省相對于中央和縣政府在教育管理體系中的地位和領導、管理、保障、推進本行政區域內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責任。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教育人口,縣級政府財政能力差異較大,各地教情豐富多樣,中央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基礎上簡政放權,進一步強化省級政府的統籌責任,符合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趨勢,符合教育治理體系改革的要求。
二、首次對省級政府教育履職情況進行綜合督導
政府履職情況督導一般分為專項督導和綜合督導。以往國務院督導委員會對省級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導以專項督導為主,《辦法》對省級政府教育履職情況進行評價則涵蓋了教育發展的各個方面,屬于綜合督導的范疇。綜合督導能夠全面客觀地評價省級政府的教育工作,提高了督導的科學性。并且有助于規范省級政府的履職行為,避免只重視有專項督導的工作忽視其他工作的現象產生,或者為完成某些大型督導任務在財政上寅吃卯糧導致區縣教育發展的后續資金缺乏。
對省級政府進行教育督導也是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在督政方面的創新。我國的督政制度起源于推動“兩基”工作的需要,但也起到了指導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作用。西方國家雖然率先建立了督導制度,但主要以督學為主,對政府的教育履職情況較多依賴于社會監督和上級政府的績效考核。而教育督導隊伍由各類專業人員組成,熟練掌握有關領域的國家法規政策、標準,以及督導評估方法,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對政府工作監督的專業性更高,科學性更強。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引入使督導的獨立性和專業性更上一層樓。督導過程和督導報告對群眾意見的吸取和采納,也保障了督導的民主性和公眾監督權。
三、明確對省級政府的問責形式提高督導實效
問責是提高督導實效的重要渠道。按照《教育督導條例》的規定,督導部門只有建議權而沒有直接的問責權力,上級督導部門對下級政府教育履職情況進行督導,督導結果和建議呈報本級政府,但能否作為考核下級政府的依據、是否實施獎懲則取決于本級政府的重視程度。《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明確提出督導結果作為中央政府對省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干部進行考核、獎懲的依據,并提出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可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采取適當形式對問題突出的有關責任人進行通報批評。前所未有的問責力度說明中央政府在完善治理體系上的決心,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上行下效,依據督導結果對省級政府進行問責,將有助于全面提高教育督導的實效,使督導結果和建議發揮應有作用。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