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源
教育個性化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個顯著特征,對學校而言,它就是發展辦學特色,創建特色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機統一。基于此,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昌崗中路小學提出打造“智慧教育”辦學特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慧心、慧眼、慧行”,使其成為“智慧”之才。
一、“智慧教育”辦學特色的實施背景
“智慧教育”是學校順應教育改革趨勢而提出的個性化發展主題。縱觀當今國內基礎教育,特色學校創建工作已受到廣泛認同和高度重視。所謂“特色學校”,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又具有獨特個性的學校, 而“個性化發展”又是其根本。
一方面,“智慧教育”的“個性化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而創建特色學校恰恰是對這一要求的貫徹和落實。學校在梳理辦學傳統脈絡的基礎上,將“智慧”作為發展的主題,意在創辦“智慧”的校園,培養“智慧教師”和“智慧家長”,共同攜手培育個性化發展的“智慧學生”。
另一方面,“智慧教育”的“個性化發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眾對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教育發展由數量發展轉向內涵提高的新階段,學校要加大個性化、優質化的特色建設力度。正是基于這些思考,昌崗中路小學才選擇通過“智慧教育”培育“智慧”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對多層次、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二、“智慧教育”辦學特色的內涵詮釋
1.“智慧教育”的解讀
說文解字中對“智”做如此解釋:從白從虧從知,即追求光明,不滿不盈,識者覺也;而“慧”字從心,是智慧在心的體現。田慧生教授在其“智慧”理論研究中指出:“智慧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識、經驗習得的基礎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實踐等多個層面上生發,在教育過程和人生歷練中形成的應付社會、自然和人生的一種系統的綜合能力。”這為學校開展“智慧教育”帶來了啟發。學校開展的“智慧教育”是一種讓學生通過廣泛、豐富的學習、體驗、感悟活動,促使學生不斷內省和改善心智結構,在學習和生活中采取“適時、適地”的方式獲得“個性化”發展,并能幫助他人及社會進步的教育。
2.辦學理念:智慧育人,育智慧人
所謂“智慧育人,育智慧人”,即學校運用智慧的教育方法和內容培養智慧的學生。其中,“智慧育人”是育人手段和方法,“育智慧人”是育人目標和方向。學校通過激發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家長的教育智慧,共同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智慧的學生。
3.育人特色:慧心、慧眼、慧行
培養學生的“慧心、慧眼、慧行”,是學校圍繞“智慧教育”而提出的育人特色。其中,“慧心”表現為“用心感受真善美”,是指向學生的心靈成長和情感的健全;“慧眼”表現為“善于觀察天地人”,是指向學生視野的開闊和思維的發展;“慧行”表現為“走好人生每一步”,是指向學生的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慧心、慧眼、慧行”是培養“智慧”之才的重要元素,三者間由內至外層層遞進,缺一不可,互相作用。
三、“智慧教育”辦學特色的實踐和探索
1.管理追求“睿智”
“智慧教育”的實施,首先領導者要有遠見卓識,對學校的辦學目標有深入思考。學校確定了“智慧教育”的辦學特色,鮮明地提出了“創建智慧校園,創造幸福人生”的辦學目標,倡導“智慧育人,育智慧人”的辦學理念。學校領導班子圍繞“智慧教育”特色文化,秉承“睿智管理”的理念,整體謀劃學校發展。
學校構建開放辦學的格局,充分挖掘地緣優勢,與周邊十多個單位建立共建關系,成為學生們“走出去”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學校與附近的海珠棋院、海珠區少年宮等單位合作,讓高水平的師資“走進來”,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同時,學校和社區、家長們建立起緊密的聯系,為“智慧教育”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學校領導班子善于把握發展契機,促使學校跨越式發展。為了讓兩個校區的師生和家長在文化上有一個逐步認同和融合的過程,學校通過多元校本培訓,制訂了分層培養計劃,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通過完善師德建設和科研培訓制度,從師德、師能兩方面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實現了教師在工作、文化上的快速融合。
充分調動家長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是學校管理的一個主要思路。為了培養“智慧家長”,學校努力辦好家長學校,組建家長義工會,不斷創新家長學校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使家長們逐步成為“智慧型家長”,成為學校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德育重在“慧心”
一是樹立科學的大德育觀,將德育工作作為培養智慧學生的重要內容。學校提出“慧心德育”理念,對“智慧學生”實行“慧心、慧眼、慧行”的評價標準。“慧心德育”以系列教育活動為載體,以實踐體驗感悟為途徑,以智慧之星爭章為手段,培養學生的德性、悟性,不斷推動德育工作的創新發展。
學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成長規律,立足善心培養。先后與省內外的四所小學開展長期的 “手拉手”活動,為貧困學生捐贈學習和生活用品,為留守兒童和山區學生開展捐獻壓歲錢活動;逢年過節都去慰問周邊社區特困家庭的學生,到敬老院探訪老人,用愛心和善良溫暖他人。學校組織的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體育、藝術、科技節,成為學生學習才干、展現才藝的舞臺;不斷創新讀書活動、廉潔修身活動、走進社區實踐活動、雛鷹爭章活動,鼓勵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學校編寫的《“智慧之星”雛鷹爭章手冊》,設計有“慧心”“慧眼”和“慧行”三大類別的雛鷹獎章各11枚,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德育組開發了《智慧城尋寶之旅》讀書手冊,《廉潔修身》校本教材和《走進社區教師指導手冊》,使德育活動生動有趣,效果良好。
二是不斷拓展社區和家庭教育資源,把社區變為學生體驗教育的社會大課堂。每年聘請幾十名校外輔導員,還有五百多名家長報名加入義工隊伍。這些輔導員和家長義工協助學校組織各種校內重大活動和手拉手活動,為特色小社團擔任輔導工作,參與編輯育兒心得“哺育集”,參與學校辦學規劃的論證和后勤服務單位的招標,成為學校工作的堅強后盾。
3.構建“智慧課程”
特色課程的體系建設是學校打造“智慧教育”特色文化的核心部分,而“智慧課程”的體系建設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慧心、慧眼、慧行”的培養目標。
“慧心”是要培養學生用心感受社會,用心感受自然的真、善、美,培養他們的包容心、同情心、敬畏心和友愛心,與自我、自然和社會友好共處。“慧心”課程主要包括以校本教材《廉潔修身》為主的修身教育、以職業規劃為主要內容的立志教育和以心靈成長為主要內容的愛心教育。
“慧眼”是要教會學生善于觀察天、地、人,培養他們的好奇心、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和工作。“慧眼”課程包括以校外考察為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對社會、自然的認知的課程;以科技、藝術體驗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課程;以環境熏陶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課程。
“慧行”是要教會學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培養他們把握好人生目標,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能力。“慧行”課程包括指向培養學生智慧學習的內容、指向智慧生活的內容和智慧交往的內容。
4.實施“巧智教學”
在“智慧教育”特色文化的引領下,學校在教學中推行“巧智教學”理念,開展“‘巧智教學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促使學生巧學、會學,善于探索和發現,提升學習智慧。
學校提出的“巧智教學”包含人文性、開放性、生成性和發展性。“四性”教學是教師們教學成果的總結和提煉,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人文性”要求教學關注學生的人文體驗,用“育智慧人”的高度設計教學,在傳授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關注學生品格、德性及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慧心”。“開放性”要求教學走出課堂,把生活中鮮活的材料引入課堂,把課堂學習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做到學以致用添“慧眼”。“生成性”要求教師亦師亦友,其教學時機與學生的精彩發現激發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實現“慧行”。“發展性”要求教師著眼未來,把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結合起來,把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
5.建設“慧美校園”
“慧美校園”是指學校智慧地為師生創造的美好環境,它構建了一整套智慧校園系統,即智慧校園管理系統、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多媒體錄播系統等,為學校現代化管理提供了保障,成為“慧美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根據“智慧教育”的辦學理念,對環境布局進行主題化設計,使校園處處滲透著“智慧”的文化韻味。如教學樓上懸掛的辦學理念和校訓,校園內的“智學樓”“智慧樓”“英慧園”“廉潔教育道”等景觀、建筑均以“智慧”命名,使師生隨處可以感受到“智慧”的魅力。學校把校徽、校刊、校歌、校旗等標識進行統一,重新設計校史榮譽室,凸顯“一室多用”的功能,成為學校重要的形象標志。學校無處不在的校園宣傳陣地和師生的精神風貌更是“慧美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昌崗中路小學的“智慧教育”特色文化是立足校情,著眼學生未來而作出的正確選擇,實踐證明,這一辦學特色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特色發展,是一條切實可行而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辦學之路。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