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目前,跨境電商貿易越來越多惠及到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并將貿易紅利直接分配到貿易參與者的手中。但在享受著貿易惠民化帶來的經濟的增長和結構升級的好處時,也出現了上層建筑不配套、產業鏈的連通程度不高等問題。基于此,提出了解決這些已經出現問題的關鍵是跨境物流產業合作、政企合作。
關鍵詞:跨境電商;貿易惠民;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158-02
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貿易越來越多的惠及到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使貿易紅利直接分配到貿易參與者手中。在貿易惠民化的發展過程中,跨境電商的發展走向3.0、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和民眾參與的熱情對促進貿易惠民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享受貿易惠民化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好處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上層建筑不配套、產業鏈連通程度不高等問題。我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合作,即跨境物流產業合作、政企合作搭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與周邊國家發展經貿關系,簽訂貿易便利化協定。
一、跨境電商促進貿易惠民的方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跨境電子商務的平臺出現,使得中小企業和人民廣泛參與到國際貿易中,使得原來在貿易中處于比較弱勢地位的群體,也能從中獲利。
(一)跨境電商促進貿易主體的擴大
在跨境電商平臺上,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難度較大,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出口成本高、本身的制作工藝技術有限、物品缺乏競爭力。由于內外部綜合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小企業對國際貿易的參度不高。個人能參與到國際貿易的機會更少。跨境電商使得貿易主體范圍擴大,以促進貿易的參與度。
(二)跨境電商促進貿易紅利直接分配
在以前,國際貿易的利益主要流向于跨國公司,其次是政府的投資紅利和關稅。而跨國公司從事的加工貿易,利潤空間十分低。在一些知名品牌中,品牌商賺取約30%的利益,渠道商賺取約60%的利益,而做加工貿易的我們僅僅只有10%的利潤。在國際貿易價值鏈的低端,利潤低、獲利少,最終以財政分配、工資等形式流入人民群眾手中的利潤是很少的。貿易的紅利是一種間接的方式,并非是惠及廣大民眾的。跨境電商可以將這種貿易的紅利最大程度的直接惠及到每一個國際貿易的參與者。
二、跨境電商促進貿易惠民的基礎
(一)跨境電商發展推動貿易惠民的趨勢
當前,中國的跨境電商已經進入3.0時代,主要表現為大型工廠上線、中大額訂單比例上升、大型服務商加入和移動用戶量的爆發。可以說,我國的跨境電商領跑世界。這為我們發展惠民貿易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基礎。據統計,中國各類跨境平臺企業已經超過5 000家。2015年,中國的跨境電商交易規模5.4萬億元,同比增長28.6%。據商務部預測,2016年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到6.5萬億元;未來幾年,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交易比例將會提高20%,年增長率將超過30%。2014年跨境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718億美元,同比增長44%。其中,進口網絡零售額約206億美元,同比增長60%;出口網絡零售額約512億美元,同比增長40%(資料來源:商務部)。目前,我國有多家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表1),外貿企業和個人可以脫離傳統出口的所有中間繁瑣的過程,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與境外達成交易。
(二)第三方支付平臺是貿易惠民的助推器
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是平臺能夠維持運作發展的重要條件。它的出現,促使貿易便利化程度增高,省略了很多煩瑣的中間程序,為電子商務交易提供安全、便捷和快速的支付支持,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里程碑,也是發展貿易惠民的助推器。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與主流的銀行、通信集團的合作,如云網、支付寶、貝寶等,增強了民眾的信任,實現了跨銀行、跨地域、多種銀行卡的實時交易。
(三)中小企業和民眾參與貿易的熱情
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出現,使得中小企業和民眾參與度提高。2014年,我國的跨境電商企業已經超過20萬家,各類跨境平臺企業已經超過5 000家。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廣泛的參與到全球貿易之中,減少了以前因為出口成本高、不熟悉規則、程序煩瑣等貿易障礙。同時C2C模式,如淘寶全球購,使得消費者廣泛參與到國際貿易中。跨境電商平臺提供使中小企業和民眾廣泛參與的貿易機會,而中小企業與民眾也積極參與,找到一種降低進出口成本從而致富的方式。
三、跨境電商推動貿易惠民的影響
(一)促進經濟的新一輪增長
如今,世界經濟持續低速增長,中國也進入了新常態,即穩定緩慢地保持在一定的增長速度上。電子商務可以推動需求增長。2016年阿里巴巴的雙十一網購節正式開啟后,中國消費者在當日上午12點購買了價值807億元的商品,一掃關于經濟放緩的擔憂。阿里巴巴推出了buy+虛擬現實購物體驗,購物者移動視線就可以完成逛街、下單、支付的購物全過程,同時還舉辦了電視互動晚會,請來大牌明星助陣。蘇寧、國美等電商在繼續主打電器、日用品等垂直品類的同時,還和線下門店進一步加強互動;唯品會等企業則推出主流媒體視頻直播,希望通過網絡社交手段提升成交額。很明顯,中國的市場十分巨大,市場潛力也很大,關鍵是能否通過創新去挖掘潛在的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的新一輪增長。
(二)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現在,電子商務是以服務貿易為主要方面,綜合服務平臺模式發展很快。綜合服務模式是指企業提供買賣雙方貿易所需的服務,如物流、保險、金融、海關、支付等。電子商務推動貿易惠民發展,即是推動發展服務經濟,從而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在這里,我們可以拿出支付這一方面的服務重點進行探究。2013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 197.4億元,同比增長707.0%。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互聯網在整體支付的占比不斷上升(如圖1),從2013年開始,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高達90%以上,民眾越來越享受著便利化的服務。
(三)配套的上層建筑發展緩慢
跨境電商平臺的出現,提高了貿易便利化的程度,同時也存在上層建筑不配套的問題,比如,各個國家的關稅程度、各個國家的監管標準都有著各自國家的規定。現階段的通關效率還比較低。從世界銀行2016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可看出,國外貨物到中國來,貨物在關境區停靠的時間還比較長;在保稅區、通關等方面還存在脫節。在189個國家中,中國通關效率排名86,位置居中,所以可見,在將近一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通關效率都不高。
(四)產業鏈的連通程度有待提高——物流
產業鏈的聯通主要指物流。跨境購物物流包括三段,分別為國外內陸段運輸、國際段運輸和國內段運輸。因此,相對于國內電子商務物流配送,跨境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大體有兩個問題:一是對于國外地理交通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匱乏,使得跨境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在國外內陸配送困難較大;二是需要解決進口通關問題,現階段貨物在關境區停留的時間還相對較長,造成貨物的擠壓。在跨境電子商務中,物流的及時性和安全性影響著購買體驗,進而影響銷售業績,所以在物流聯通產業鏈上下游還不是很順暢。
四、推動貿易惠民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跨境物流產業的合作
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中,物流是影響買家購買體驗的重要因素,也直接關系到賣家獲得的評價水平。所以,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要求物流產業的跟進。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應該形成全球供應鏈,進行技術創新,爭取利用信息技術,搭建高效率的物流體系平臺。通過高效處理訂單、庫存、倉儲、物流配送等相關環節提高資源整合能力,為跨境電子商務提供綜合性供應鏈解決方案。加強國內—國外物流公司的合作,以解決國內貨物跨境后因不適應當地地理環境造成的派送不及時。傳統電商,會在各地采取設立總倉、分倉等模式,但是即使倉庫再多,也不會在每個城市設立一個倉庫。開展跨境合作,可以降低本國物流公司在國外地區建立倉儲區的成本。
(二)政府企業共同搭建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現階段,一些國內電商在大型數據處理、倉儲基地布局及配送體系上,全面規劃發展,也已經存在一些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提供報關、通關、物流、保險等綜合服務,但這種平臺還是較少。綜合服務管理的背后,即是建立在大數據和科學技術之上的全渠道整合。在2016年雙十一購物節后,中國的大多數物流送達平均都比平時要晚1周左右,但是良品鋪子,卻創下了O2O第一單11分鐘送貨上門的例子成為新零售的典范。全渠道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低,是行業未來發展的典范,顛覆了傳統的物流和運作模式,這是大數據、國際化、娛樂化、科技化綜合作用的結果。投資進行技術創新,利用IBM、SAP以及華為的解決方案建立起訂單中心、庫存中心、促銷和價格中心等全渠道管理創新,從而實現了無縫流通和高效運轉。因此,政府鼓勵創新,加大科技投資,企業應該追求技術創新,二者協力搭建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讓貿易惠及各方。
(三)與周邊國家簽訂區域貿易便利化協定
針對各個國家的貿易壁壘和監管問題,政府還需發揮主要作用。加強多邊合作,發展與各國友好關系,建立自由貿易區。同時,更新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規定,致力于簽訂區域貿易便利化協定,建立統一設計的一整套監管制度,并明確標準準則,促進貿易的便利化程度。目前世界經濟放緩,貿易合作應以自由貿易為基礎,希望能夠把真正的、多邊的、雙邊的貿易協定一致化,G20的國家應盡快簽訂貿易便利化協議(TFA)。不僅如此,如響應落實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等,都會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貿易惠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健.全球普惠貿易發展趨勢及其方向探究[J].中國市場,2016,(26).
[2] 王健,巨程暉.互聯網時代的全球貿易新格局:普惠貿易趨勢[J].國際貿易,2016,(7).
[3] 中國互聯網金融研究報告[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