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摘 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和踐行為我國和絲路沿線各國之間開辟了市場規模和潛力巨大的新的合作空間,而投資合作是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環節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合作基礎和現存問題分析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投資環境、改變投資結構、確定投資目標、明確投資原則、優化投資方式、優選投資領域、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等策略。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基礎;投資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160-02
引言
絲綢之路因絲綢貿易得名,它指歷史上從我國途徑南亞—西亞—地中海—歐洲的貿易和商業通道。2013年為了促進古絲綢之路沿線和周邊國家經濟的共同繁榮和發展,實現區域內各國之間經濟聯系的緊密化、發展空間的擴大化、合作力度的深層化。習近平主席站在戰略的高度,提出了創新區域經濟大合作新模式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包括北中南三條線,它是對古絲綢之路經濟文化的復興和創新發展。 通過傳統交通走廊向經濟發展帶的轉變,創建歐亞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意義重大。
(一)它能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受經濟危機和反經濟滲透的影響,很多產能發達的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經濟的發展,促進本國就業及產能消耗,對本國的經濟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從而影響了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通過互聯互通、優勢互補,連通了各國經濟,促進了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是加深區域合作認同感的重要手段和促進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加快推進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步伐
西部地區如西安市等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和重要構建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通過互聯互通和國內對西部地區建設的政策支持,能有效推動西部地區與周邊及絲路沿線各國之間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合作與共同發展,創新西部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促進地區經濟的繁榮,最終實現國際化[1]。
(三)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再創新高
從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刺激中國經濟不斷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的優勢轉移,增加新的出海口,縮小東西差距,促進地區繁榮和社會穩定,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在新常態化背景下再創新高。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基礎
中國與周邊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具備一定的合作基礎及合作優勢。
(一)中國和周邊及絲路沿線各國的合作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延續和發展,歷史上中國就與絲路沿線國家開展過愉快的商貿合作和文化往來。
(二)中國與絲路沿線及周邊國家的合作具備巨大的合作潛力
絲綢之路經濟帶總體來說分為北、中、南三條路線,從小范圍來說,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包含了沿線國家,中、西、南亞以及阿拉伯半島在內的地區和大部分國家也都包含其中。據不完全統計,絲綢之路經濟帶涵蓋了近30億人口,其經濟規模占世界經濟規模的21%以上,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巨大,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的潛力,都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
(三)中國與絲路沿線及周邊國家的合作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
中國經濟連續30幾年以10%的高速增長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2014年中國成為對外凈投資國。2009—2014年間,中國的GDP一直穩居東北亞國家地區第一。除此之外,絲路基金的創建,為亞洲海內外的投資者開創了一個新的合作平臺,成為絲路沿線資源開發、經濟合作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重要保障。需要強調的是,絲路基金區別于其他投資方式,具有主權投資的含義,它與政府以及深灰的投資進行合作,實現基金的市場化,不斷帶動地區的各行各業投資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國家經濟水平中所占比重很大,不論是從貨物出口還是經濟規模來說,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FDI流入占世界比重的25%左右。
除此之外,我們還注意到,中國與絲路沿線各國經濟結構具有差異性和互補性。譬如,在這些國家中有各類資源豐富的,有稀有資源蘊藏量大的,有以制造業為主的,也有工業化發展歷史悠久的[2]。這種產業發展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也使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成為可能,且迸發出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潛力。
1.中國和周邊及絲路沿線各國的合作具備一定的交通基礎。鐵路、公路、油氣管道、航空等都屬于基礎的交通設施。在長達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建立,形成了全方位、交互式的交通網絡。這些交通基礎設施的存在,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成為了可能,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立的基礎條件,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相對來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鐵路設施較公路、鐵路運輸、海運、空運而言,較為完善,且成本較小,受天氣情況的影響較小[3]。在此背景下,不斷完善經濟帶的鐵路設施,發揮中國在高鐵建設方面的優勢,將國內外交通系統有效的聯系起來,是后期發展中面臨的重要的問題。
2.中國與絲路沿線及周邊國家的合作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在全球經濟萎靡、發展緩慢的形勢下,基于中亞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潛力巨大的現實,我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以地緣經濟的優勢,連接東西兩大經濟圈,帶動中亞等中間地帶經濟的共同發展,是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全球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投資策略
中國與絲路及沿線各國的產業結構互補性較強,推動深化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對于各國擺脫比較利益陷阱,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和工業化的進程,縮小差距,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帶動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目前,我們看到一些國家市場經濟法律法規還不規范、制度還不完善、投資結構還不合理;政府及相關機構辦事效率低下,政務體系透明度低,缺乏互信機制,投資風險率高、國際競爭力小,投資無法得到保障,且存在不正當競爭。針對以上投資領域所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解決。
(一)根據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基礎,確定投資合作的戰略目標,明確投資合作的基本原則
絲路各國應本著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積極參與、廣泛協商、信守承諾的原則,結合雙方合作的基礎和實際需求,制定投資合作的戰略目標,加強雙方在優勢互補產業及貿易領域的投資合作。
(二)各國協商,構建成熟統一的市場經濟合作機制和多元化的投資風險評估及金融服務平臺,完善投資環境
成熟統一的市場合作機制及投資風險評估和金融服務平臺的構建,是優化改善各國投資環境,改變各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實現各國在統一制度、統一標準下高效合作的必要保證。
(三)優化投資方式,優選投資領域
在投資方式上根據實際情況將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以聯合投資、股份收購、援助投資等靈活性、主動性較強的方式為主。在投資領域上,建議發揮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優勢,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承建力度,加大中國與相關國家在能源及開發利用、綠色城鎮構建、綠色農業經營發展、工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等領域的深化合作。
(四)構建絲路各國科技、經濟信息交流合作平臺
在市場供需信息的傳播方面,為了更高效地展開雙方之間的合作,互通有無,建議絲路及沿線各國在政府的配合和監督下,構建科技、經濟信息交流合作平臺,實現雙方科技技術方面的共享和交流,推動雙方更快更好實現生產力的轉化和發展,提高各國國際競爭的內生力。
(五)推動產能投資合作,解決環節供需矛盾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經濟的互補性是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的一大優勢,中國企業可以通過產能投資合作的方式,來調和各國之間供需之間的矛盾,將資源蘊藏豐富的國家的資源轉到其他制造業和工業化較發達的國家,將生產的成品運入國內,或者直接在物資豐富的地區利用資源進行生產,并將產品運輸到其他國家銷售。
(六)搭建通訊業和物流合作的平臺
構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通訊業和物流合作平臺。 絲綢之路經濟帶通訊業和物流的發展,可以拓寬中國與各國經濟合作和交流的渠道和范圍,有利于海外市場的開拓。同時,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合作的不斷深入也離不開通訊業的支持。近年來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許多通訊企業將發展的方向放到國外,充分發揮中國在成品的技術和價格方面的優勢。
(七)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個人都應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下我國對外投資的主體和和核心力量。
結語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需要各國團結協作、共同努力、互聯互通、優勢互補、互通有無,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投資合作。我們可喜地看到,各國在投資合作的主體上逐漸趨向多元化,在投資貿易的規模上逐漸穩步攀升,在投資領域上逐步擴大,在投資層次上也逐步提高。目前,我們應建立全方位合作的模式,充分發揮各國產業的優勢,不斷擴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內的貿易總量,借用絲路基金的保障,動員全社會共同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參考文獻:
[1] 趙東波,李英武.中俄及中亞各國“新絲綢之路”構建的戰略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4,(1).
[2] 袁培.“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中亞國家能源合作深化發展問題研究[J],開發研究,2014,(1).
[3] 霍建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向西開放戰略選擇[J],國際經濟合作,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