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明
摘 要: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開創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先河。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區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砥礪奮斗,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譜寫了祖國北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團結、和諧發展、共同繁榮的壯麗詩篇。深入總結內蒙古70年和諧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深刻啟示,對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開創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加快構建和諧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內蒙古自治區 民族區域自治 歷史經驗 突出貢獻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輝煌成就,草原舊貌換新顏,在祖國北疆少數民族地區演繹了一部民族團結、和諧穩定、跨越發展的壯麗史詩,為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被黨中央贊譽為實施民族區域政治制度的光輝典范。自治區成立70年,開創了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邊疆安寧、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大好局面,生動昭示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實踐,內蒙古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各方面的成就,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應有貢獻。
一、內蒙古對國家發展和穩定的突出貢獻
專家們表示,內蒙古自治區的突出貢獻,貫穿于各個歷史時期,涵蓋各個重要領域,集中體現在內蒙古70年的偉大實踐及成就當中。一是在事關國家和民族命運歷史抉擇的重大關頭,在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考驗關頭,內蒙古各族人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中華民族大家庭,選擇了民族區域自治,在極其復雜的環境下作出了符合內蒙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選擇,堅決維護了祖國統一和主權完整,撼守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出了模范壯舉。二是率先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黨探索完善中國特色的民族發展道路提供了實踐依據,為貫徹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政策,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提供了參照,有力地推動了黨的民族工作理論與實踐創新,為中國特色的民族發展道路提供了極其深刻、生動的經典案例。三是長期保持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為維護祖國邊疆安寧和中華民族大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為祖國的安寧和諧和北疆長期穩定立下了不朽功勛。四是內蒙古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探索過程中長期走在民族地區前列,為民族地區探索自主發展道路樹立了光輝榜樣,用跨越式發展的成效,深刻回答了對于各族人民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對于激勵民族地區奮發前進具有巨大的鼓舞和引領作用。五是牢牢堅守草原生態的底色和價值,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屏障,為維護祖國的生態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內蒙古70年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一)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蔡常青(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指出,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內蒙古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內蒙古70年取得一切成就,首先是我們黨正確領導的結果。張寶成(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師范大學宣傳部長)提出,內蒙古70年經驗充分表明,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地同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為推進內蒙古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朱曉?。ㄗ灾螀^社科聯研究部部長)認為,在內蒙古70年經濟建設的歷史進程中,自治區黨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內蒙古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牢牢把握發展大勢,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路徑,強化發展舉措,帶領全區各族人民群眾不斷開創經濟建設新局面。
(二)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動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創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具有劃時代意義,得到了各民族的廣泛認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和制度保障。蔡常青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探索獨創的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內蒙古革命建設,各項事業不斷前進的制度基石?;仡櫄v史,內蒙古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各民族親如一家的和諧民族關系,就是因為堅定不移地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落實民族平等這一新中國立國的根本原則。張寶成提出,實踐證明,內蒙古70年的發展之所以長期和諧穩定,就是因為堅定不移地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只有堅定不移地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民主法治建設,才能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的基本權利,調動各族人民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哈達(北辰智庫研究員)認為,全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歷史上不平等的民族關系。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在內蒙古的成功實踐,為我們黨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提供了寶貴實踐,為我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造了成功范例,為維護祖國統一和邊疆穩定作出了應有貢獻。
(三)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根本途徑,改革開放是內蒙古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重要法寶。只有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千方百計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后面貌,才能更好地滿足各族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蔡常青認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必須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緊緊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松;必須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個主題,將國家支持、地區支援與自力更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必須大力發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持續推進改革創新,才能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上不斷取得新成效,保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朱曉俊尖銳地指出,內蒙古正處在“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歷史關頭。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就是從“為什么要發展、要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科學發展”的實際出發,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統籌考慮和解決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而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必須牢牢守住發展底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決不能讓經濟增長滑出底線。張寶成提出只有始終緊緊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松,堅持改革開放,才能解決好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加紅火更加幸福,為民族地區的和諧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四)堅持民族團結進步不動搖
要進一步加強各民族大團結,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內蒙古自治區具有民族團結進步的光榮傳統,實踐證明,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帶來各民族的共同進步,才能帶來全社會的和諧安定,才能帶來內蒙古的全面發展。蔡常青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最基本的途徑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要不斷深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筑牢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深厚根基和源頭活水。哈達提出,只有著眼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做好制度設計,才能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問題,堅決維護祖國統一,邊疆穩定。
(五)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動搖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抓民生就是抓發展、抓和諧。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后面貌,更好地滿足各族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民謀利的的根本出發點和重要著力點。蔡常青指出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才能把民生保障安全網織得更密更牢,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紅火更幸福,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辛福生活的新期待,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為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哈達認為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應時刻把民生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滿足各族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