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
教育是家庭、學校、教師、社會共同參與的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肩負著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而教師在家校共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構建家校共育的和諧氛圍,教師需要與家長進行及時、適度的溝通,以達成教育共識,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自《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更加清晰了,即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呢?關鍵在學校——通過學科教學培養核心素養,通過構建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形成教育合力。
一、學校應是家校共育的主體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兩個重要方面,家校共育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由于學校肩負著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所以應是家校共育的主體。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擁有熟知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育規律的專業教師。由于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家長并不都是教育教學的專業人員,家庭教育也不具有學校教育的系統性和專業性,因此,學校應該指導家長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對家庭教育起到引領作用。
同時,學校要指導任課教師和班主任,使他們成為家校共育的設計者、籌劃者和組織者。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堅決不能使家庭與學校成為對立面。故學校應要求教師既要教育好學生,也要善于指導家長。
二、教師應在家校共育中發揮主導作用
家校共育的主體是學校,而在家校共育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因此,學校要善于發揮教師在家校共育中的主導作用,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協調發展。
1.尊重家長
教師在請家長到學校來或是通過電話與家長溝通時應該以禮相待,要尊重并平等對待每一位家長。教師切不可向家長“告狀”、當眾責備他們的孩子;在與家長談話時,要把握適度原則,不要咄咄逼人,不要讓家長有心理負擔。
教師要注意與家長談話的內容。對于學生的教育問題,不要總是給家長施加壓力,因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如果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就不會有太多的問題;如果家長不能正確引導,教師就不能一味地給家長“施壓”,因為家長有可能會給孩子加倍“施壓”。有些脾氣不好的家長,可能還會把孩子暴打一頓,造成孩子加倍逆反,不利于對其進行教育引導。
對于學生,有些教師總是恨鐵不成鋼,所以會不失時機地向家長“抱怨”學生的問題。有些教師甚至一廂情愿地認為只需要向家長匯報學生的“問題”就可以了,總是關注學生需要改進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的優點與進步。一味地抱怨,只會讓家長對孩子失去教育的信心。相反,如果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適當地進行表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從愛的角度出發,適時提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家長才更容易接受,也會增強家長教育孩子的信心。這樣,才是有效的溝通,更能促進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教師要時常與家長交流學生的點滴進步,而不是一有問題就向家長“告狀”。在與家長溝通時要注意語氣,不可以用發泄的口吻“教訓”家長。
2.溝通共育
(1)請家長到校之前要三思
家長的工作很忙,壓力也很大,教師的一個電話,往往會讓家長感到不安。因此,作為教師,在請家長之前一定要三思。一思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否正確,即家長能否起到協助教育的作用;二思家長的威信,即孩子平時是否聽從家長的教育管理;三思事情是否嚴重到必須要請家長到學校來才能解決的地步。如果答案均為否定,那請家長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弄不好還會讓家長覺得小題大做,甚至引起家長的反感,可能形成教育的反作用力。總之,教師在請家長到學校來解決學生的教育問題之前,一定要三思。
(2)確定時間
如果教師經過三思之后決定請家長來學校協助解決問題,一定要根據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前確定好時間。如果家長一時抽不出身,而教師卻要求家長一定要來學校,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家長抽出時間來訪了,而教師又因為教學工作沒有時間接待,讓家長久等,就會讓家長感到不滿。如此,提前確定好時間非常有必要。
(3)精心準備
教師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家庭基本情況以及班主任、學校德育處曾經做的教育工作等。此外,還要有一個談話思路或者提綱,以避免在與家長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沒有重點、跑題太遠而達不到良好效果。精心準備后,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其感受到孩子在學校受到了重視,這樣交流起來也就順暢了。
(4)氛圍融洽
學校作為服務性機構,在接待家長時要像接待顧客一樣。在必須請家長到校時,也絕不可以形成“以家長為中心,周圍坐一圈教師,每位教師都發表言論”的包圍式格局。盡管教師是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但這陣勢著實會讓家長感到難受。
(5)思路清晰
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先表揚學生的進步,再說出學生的問題。在說學生的優點時要熱情、有力度,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與家長溝通。對于學生的缺點,不能不說,但不要說得太多,要擺事實,不評價。說到學生的缺點時,語氣要舒緩婉轉,這樣就會讓家長對孩子能夠進步充滿信心,從而會主動與教師交流。
(6)專心傾聽
教師在與家長交流時,要專心傾聽家長的發言,這會讓家長感到受到了尊重。即便是一個交流起來特別困難的家長,在一個有耐心、善傾聽的教師面前,也會被“軟化”,變得容易溝通起來。因此,教師要認真、耐心地傾聽家長的陳述,并及時回應;同時要表現出對家長心情的理解,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不僅容易形成融洽的溝通氛圍,還可以準確了解家長的想法,使溝通更有針對性。
(7)達成共識
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向家長提出關于學生教育的合理化建議,以達到家校一致、互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三、結束語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目標。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學會等待,不要急于求成。因為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和家長都需要付出耐心,教師要把握好與家長溝通的度,促進雙方達成共識,推動家校和諧共育,共同陪伴學生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