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紀鵬飛
新規引發集裝箱行業變革與迷茫
本刊記者 紀鵬飛
央視焦點訪談曝光集裝箱超長和超寬的問題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很多專用車企業和用戶的關注。實際上,早在去年GB1589修訂之時,有關集裝箱的問題就已經爭執不休。
新版GB1589實施后,集裝箱是不是超長了?超高問題會不會導致全行業無車可用?帶著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發現,關于新規實施后集裝箱并沒有超長的問題已經達成共識,而究竟有無超高意見分歧很大。
目前,集裝箱無論是執法者、生產企業和用戶都存在很多疑惑,急需相關部委出臺細則。
始于19世紀初的集裝箱運輸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運輸方式。相比其他運輸方式,集裝箱運輸擁有高效益、高效率兩大特點,用集裝箱運輸貨物可以大量節省包裝費用,集裝箱本身就是一種堅固的包裝;密封的集裝箱經過多次轉運依然能保證貨物數量不丟失;集裝箱可吊裝搬動的特性讓它運輸效率非常高,化零為整,集裝箱本身就是一件貨物,因此有了集裝箱專用的運輸車。
集裝箱運輸是一種成組運輸。它就是將零散件貨物裝在一個標準化的大箱子(或其他容器)里來進行運輸;在更換運輸工具時,箱內的貨物不需倒裝,而只需將裝有零散貨物的集裝箱從一種運輸工具挪到另一種運輸工具上。因此,集裝箱是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等多式聯運的良好工具。
2016年1~12月中國集裝箱出口數量為199萬個,同比下降26.7%;2016年1~12月中國集裝箱出口金額為 4,2 2 8,5 5 7 千 美 元 , 同 比 下 降44.9%。隨著近些年國家大力開展多式聯運,集裝箱保有量不斷攀升。據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和鐵路總公司聯合印發的《“十三五”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規劃》,海鐵和公鐵集裝箱多式聯運是發展多式聯運的重點。多式聯運追求的是不同運輸方式間的無縫連接。究其根本,就是在銜接作業對應的運輸/倉儲SKU裝載工具、裝卸作業工具、信息共享平臺與共享機制、相關環節及裝備的標準化以及“一關兩檢”覆蓋的外部體系環境等方面進行有效對接。今年10月,我國第二次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的申報和評選將啟動,被選中的示范企業可以獲得約6000萬元的政府補貼。政策激勵之下,集裝箱運輸將迎來很大的發展機遇。
集裝箱保有量增長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目前國內和國際上使用最多的是40英尺標準集裝箱和40英尺加高集裝箱,前者高度是2.6m,業內俗稱“平箱”,后者高度是2.9m,業內俗稱“高箱”。由于集裝箱大型化發展,目前高箱占集裝箱運輸的比重已經接近一半。
高箱運輸一直存在普遍違法趨勢。早在去年新一輪治超沒有實施之前,對“高箱”集裝箱運輸車輛高度超過超限標準的問題,社會反映就一直較為強烈。過去,無論是GB1589還是《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都給集裝箱卡車“開了口子”,放寬其離地高度到4.2m。而實際運輸過程中,各地又給了高箱不成文的豁免權。但是拉著超寬超高超長的箱體運輸車輛,因其“肚量”遠遠大于標準的集裝箱,所以在零擔運輸領域比較常見。但也正是因為這不符合常規的箱體,一旦發生追尾事故后果往往車毀人亡,很多人認為其危險性遠超17.5m大板車型。
為此,去年GB1589修訂后,交通部于去年8月30日發布《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下稱“交通部62號文”),公布公路貨車尺寸和重量新標準:離地高度不能超過4m,寬度不能2.55m,總長度不能超過18.1m,貨車自重最高不能超過49噸。此次64號文最大的亮點就是和新修訂GB1589完全結合,統一了車輛超限超載執法認定標準,將六軸及以上車輛總重限值由55t統一調為49t,并取消了集卡車的超高特權,讓貨車能完全符合中國的道路標準。
兩則新政出臺后,引起業內一片嘩然。正如本期焦點第一篇文章所陳述的那樣,取消集裝箱特權后,集裝箱行業普遍認為將無車可用。集裝箱運輸行業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應?因為運輸行業普遍認為集裝箱具有不可拆解的特性,國際標準集裝箱尺寸又是固定的,不對集裝箱運輸車做特殊規定,集裝箱運輸就沒法進行,裝載集裝箱運輸就等于超限,因此集裝箱運輸車在外廓尺寸上會有這么多特殊優待。直至今天,自去年以來的治超行動,因為各方的反對,對集裝箱運輸實際上并未執行。
長期以來,不少假冒國際標準集裝箱紊亂市場,也給集裝箱治理帶來很大難度。很多是外觀類似集裝箱的廂式貨車、冷藏車、油罐車,車主對車廂進行改裝,噴上箱號假冒集裝箱。
如何認定國際標準集裝箱?這也是執法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據河北省高速公路武強收費站于立平透露,如何認定國際標準集裝箱一直以來都是困擾一線收費員的大問題,也是收費工作中存在爭議最大的問題。最開始說是看行車本,結果是行車本顯示是集裝箱車,可是實際車輛卻只是平板車,沒有拉箱體;于是看車實際是否拉了箱體,20、40英尺,有時又不太好認定,于是再看行車本,行車本顯示不是集裝箱車。假如收費中遇到難纏的司機就是收費員有千張嘴都難說清。為了防止堵塞車道,和站領導溝通后,只能是向司機妥協,畢竟心里沒有對國際標準集裝箱車認定的具體標準。
央視焦點訪談曝光的集裝箱超長問題,實際上在新政實施后不存在。因為央視采訪中所用的53英尺集裝箱,不是ISO標準,也不是我國國家標準,僅是美國用于內陸運輸的。我國生產的53英尺集裝箱僅僅用于出口美國,且占出口總量非常小。根據GB/T1413-2008《系列1集裝箱分類、尺寸和額定質量》國家標準,最大 尺 寸 集 裝 箱 長 度 為 4 5 英 尺(13.716m)。
舊版GB1589中,沒有對集裝箱骨架 掛 車 長 度 限 制 1 3 m , 偶 爾 運 輸13.71m的45英尺集裝箱就意味著車輛超長成為一個隱患。所以考慮45英尺集裝箱半掛車在實際使用當中的需求,在去年實施的新版GB1589中,已經將半掛車長度限值由13m調整13.75m,運輸45英尺集裝箱的半掛車長度最大限值為13.95m,以滿足集裝箱的公路運輸需要,這項規定解決了運輸45英尺集裝箱導致車輛超長的尷尬,變成了合法運輸,所以現有的集裝箱運輸超長問題并不存在。
新版GB1589修訂后,集裝箱高度為什么要設置在4m,而非業內呼吁的4.2m。在交通部2015年答復全國政協的回復函中我們了解到相關政策制定的初衷。現行集裝箱運輸列車限高標準是根據公路橋梁設計標準和車輛強制生產標準制定的。依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三、四級公路橋梁凈高為4.5m,其中包括0.5m的安全高度,以確保路面維修加鋪以及冬季積雪等條件下,車輛能夠安全通行。2014年版《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維持了相同凈高標準。在舊版GB1589標準 中 , 集 裝 箱 運 輸 列 車 限 高 4 m ,2007年1月1日前限高4.2m。據此,《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集裝箱運輸車輛高度不得超過4.2m;《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規定:集裝箱運輸列車,總高度從地面算起,不得超過4.2m,將集裝箱運輸列車的限高標準確定為4.2m,考慮了車輛生產技術標準,也考慮了立交橋、高架道路和鐵路橋的橋下凈空,以及跨公路的電線、電纜等設施的離地高度,目的是防止集裝箱運輸車輛通過橋梁時對公共設施造成損壞,保護駕乘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但是在新版GB1589發布后,集裝箱運輸4.2m這項特殊條款并取消了。據 一 位 參 與 新 版 G B 1 5 8 9 的 專 家 透露,新版GB1589集裝箱沒有像舊版一樣專門對集裝箱羅列出來給予特殊照顧,這主要是因為規定的對象不同。《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載運集裝箱的車輛不得超過4.2m,這是對貨物裝載的要求,而GB1589針對的是車輛本身。
GB1589實施后,使用現有的牽引車會不會導致集裝箱超高?記者采訪了安徽開樂、中集陜汽、重汽濟南專用車和中集車輛等單位技術負責人,了解到如果使用現有的牽引車會有超高的風險。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標準集裝箱主要有2195mm和2896mm兩種尺寸,現在很多主機廠專門研發了港口集裝箱運輸的4×2車型,但是車頭牽引座表面到地面距離在1~1.38m之間,加上箱體的高度會存在超高的風險。2195mm集裝箱如果選用鞍座高度1.1~1.2m左右的牽引車就能避免超高,但是2896mm集裝箱即使使用1m鞍座的牽引車,加上掛車高度都會超過4m的限值,高度在4.2m左右。
據知情者透露,舊版GB1589里,就規定了貨車在生產時就要符合限高4m的要求。但是,當時考慮到集裝箱卡車的特殊性,舊版GB1589里給了集裝箱卡車一個3年過渡期,規定2007年1月1日以前生產的集裝箱卡車限高可以放寬到4.2m。但是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集裝箱運輸企業,誰都沒有把這個規定當回事。
事實上,為了通過技術標準要求指導生產企業設計和制造符合規定的集裝箱運輸車,新版GB1589特別規定運送高度為2.9m高箱的集卡車,底盤高度不應超過1.1m。但是與專用車底盤相類似產量小,再加上國內廣為使用的是平板式底盤。平板式底盤用途更廣,除了運載高箱外,可以運載2個20英尺標準集裝箱,符合“多拉快跑”的運輸業行情,因此新產品推廣受阻。
目前,解決集裝箱超高問題,記者認為主要有兩種途徑:
一是交通部等部委出臺執法細則。對車輛高度還是車貨高度4m明確說明,加強執法的嚴肅性,出臺執法和罰款細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在現階段置換車輛緩慢的前提下,給予集裝箱運輸車一定的過渡期,與轎運車治理相類似,明確時間表,逐步淘汰現有的不合規集裝箱運輸車,對新車置換給予一定的補貼,提高運輸企業積極性。
二是鼓勵車企研發符合新規的產品,完善相關標準法規,加大發展多式聯運,鼓勵鵝頸式集裝箱底盤。美國集裝箱運輸車大多采用鵝頸式底盤,即裝箱底盤有一處下凹,同時國際標準的40英尺高箱下面也都設計有一個鵝頸槽與之匹配,車輛搭載集裝箱后,總高度得以降低。同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相關企業降低牽引車鞍座和掛車高度,加大對超高集裝箱的打擊力度,提高新產品的推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