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興汽車有限公司 劉宇
視點
我國專用汽車產業集聚的發展與模式探討
北京三興汽車有限公司 劉宇
“產業集聚”概念形象地講,就是很多個產業中的主體在某一個空間范圍聚集在一起,通過分工協作形成區域資源共享的優勢。和“產業集聚”相關的概念還有“產業集群”、“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工業地產”等。“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基本是同義詞;而“工業園區”和“產業園區”是從“產業集聚”發展而來,劃定一定的地理區域界限,把企業集中起來,便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政策促進;“產業地產”和“工業地產”是由一批定位于從事工業廠房開發和產業園區運營的地產商提出的,本文不做深入討論。
本文對產業集聚的研究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即從商業的起源和文明發展的視角著手,基于對中外商業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源頭以及產業集聚的理論產生和變遷情況,總結了我國產業集聚的幾種模式和類型,并應用于對專用汽車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的探討中。
1. 由“集市”演變而來的“集聚”
最早的“集聚”當屬中國三代時期(夏商周)形成的“集市”,集市就是很多物品的所有者在某一地理空間集中進行自由交換的場所,是商品流通產業的集聚?!凹小被蛘哒f自由交易的模式最早發源于中國,從有關文字記載和歷史研究的角度可以佐證?!凹小惫欧Q“市廛(店鋪集中的地方,集市。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周易?系辭》,有“列廛于國,日中為市”的記載,形象地展示人們在有剩余物品的時候,自發地形成“市”來交換所需的物品。而商部落作為一個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組織,“商”的含義被流傳至今,《詩經?商頌》用“商邑翼翼,四方之際”來形容商朝貿易繁榮的景象。
迄今為止,像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這樣的流通產業集聚模式,仍是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這種模式只有在中國能夠獲得成功,在西方幾乎沒有成功案例。即便是互聯網時代,淘寶模式,即由一群分散的具有獨立決策能力的經營主體在淘寶網這一集中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進行自由交易的模式,這種模式的靈活性也是其他電商模式所不能相提并論的。因此說,獨立的經營主體以及相互之間形成的分工協作,對于成功發展產業集聚尤為重要。
2. 經濟學各流派的“產業集聚”
到了近現代,西歐國家開始發展自由的市場經濟,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對產業集聚的研究也被經濟學和管理學界所關注。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76年)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描述了人們是怎樣通過分工制造和相互交易而完成一種工業品(粗劣呢級上衣、剪羊毛用的剪刀),以及促使分工協作的原因。自然經濟下的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和交易,放到工業經濟中就是企業內部個人的分工協作構成了企業組織的生產制造,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就構成了產業集聚,這種產業內部分工協作并通過交易完成某種工業品的模式,和中國三代時期就存在的以個人為主體進行集市交易的模式頗有相通之處。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90年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產業聚集及內部聚集和空間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 。馬歇爾指出,同一產業越多的企業聚集于一個空間,就越有利于企業所需生產要素的聚集,這些要素包括勞動力、資金、能源、運輸以及其他專業化資源,等等??臻g內諸如此類的投入品,或者說生產要素的供給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個產業的平均生產成本,而且隨著投入品專業化的加深,生產將更有效率,該空間企業也將更具有競爭力,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集聚效應”,這就是現在我們發展產業集聚的原因所在。邁克爾?波特從企業競爭力的角度提出了“產業群”的概念:“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或相關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這個概念讓“產業集聚”更趨于形象化。
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對“產業集聚”進行了多種角度的描述,也對其形成原因進行剖析和解讀,但產業集聚在中國卻是自古以來實實在在地運行著。
改革開放以來,主要有兩種途徑推動產業集聚的創新發展。一個是民間自發性的分工生產或交易集聚,另一個是政府主導或參與支持的劃定區域的工業園區。
1. 由民間自由分工協作而發展形成的產業集聚
無論是在早期集市交易發源的我國,還是在工業經濟起源的西方,最初的產業集聚都是由民間自發的分工協作發展而成的區域性集聚,且由于有了這種集中制造、集中交易之后,大大提升了產品生產的效率,也能夠降低集聚內的每個企業的經營成本,這就是集聚經濟效益。
現在我們一說到鞋業制造,就會想到福建晉江鞋都;說到玩具制造就要關注東莞;電子產品在深圳……諸如此類還有知名的溫州制造、江浙制造業,除了聚集在某個區域從事生產制造的,還有某個區域集體從事某類服務業的,如90年代就遠近聞名的嵩明“挖機村”等。
中國的制造業有著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獨有模式,這就是集群式,在很多行業都有體現。中國制造業已經把分工細化做到了極致,做到了零件級,這一點世界僅有。江鈴汽車發動機公司董事長馮幸平指出:“中國的企業把產業分工做到了極致……,中國的華東、華南出現不少產業集群,產業集群間的分工非常細致。一把小小的雨傘,需要20多個工廠協作完成。一輛摩托車需要100多家工廠協作完成。有的工廠只做機器上的一個墊圈(實際上就是一個有圓孔的貼片),并沒有高額的利潤(一千個賺一毛錢),但這樣的產品,中國企業可以做到每年億萬件的規模。這對于美國、歐洲甚至日本的企業來說,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無法模仿和超越的。一臺發動機平均有300多個零件,10年以前若要做一個發動機工廠,至少要投資七八條線,甚至十來條線。在五年以前,我們做一個發動機工廠可能只要做五個零件,在去年我們投資完工的一個發動機工廠,我們只做了三個零件。再過兩年,我們去做一個新的發動機的時候,可能我們一個零件都不做?!?/p>
這樣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產業分工體系:分工精細、配合嚴密。這些民間組織的集聚有的仍處于自發地發展狀態,有些集聚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得到政府的扶持和推動,被正式納入官方管理體系,成為省級、市級開發區、工業園區。比如梁山“國家火炬專用車特色產業基地”。
2. 由政府主導或參與的工業園區
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各地政府對發展工業園、產業園區熱情不減,除了劃定片區、給予配套相應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還要為其園區品牌大力宣傳策劃。土地資源是承載工業區的必要條件,在房地產火爆發展的時期,一批地產開發商瞄準了工業地產開發運營,以華夏幸福基業為代表的地產商也參與主導工業區的規劃,幫助政府進行招商,聚集相關企業。
我國政府主導和參與的工業園區主要有四個發展時期:第一階段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深圳蛇口工業區為代表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外向型的“三來一補”產業為主。第二階段以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為標志,國家整體上促進了我國大工業的發展與產業的規模集聚,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第三階段為發展工業地產,2003年我國開始有意識地對產業園區進行整頓、調整為標志。以產業地產商華夏幸福開發的固安工業園為代表,產業園區向產城一體化方面發展。第四階段是產融結合,隨著金融業的創新發展,產融結合被引入產業園區模式中。以中關村“1+6”先試先行政策為代表,引入了股權激勵、全國場外交易市場試點的金融創新模式。
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截止到2016年,全國共有國家級新區17個;各類省級產業園區1600多個;較大規模的市級產業園區1000個;縣以下的各類產業園區上萬計。但產業園區核心功能和最初產業集聚功能完全不一樣了。
綜上所述,從政府參與產業園區發展的情況看,各地產業園區主要有需求導向型和供給導向型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本地區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發展到有一定基礎的時期,在政府行政參與下,產業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提升;另一種是通過行政手段先劃定集聚區,對區域范圍內實施試點示范政策,培育扶持產業發展。需求導向型的產業集聚一般是在改革開放早期就開始起步,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走向成熟;供給導向型的產業集聚,一般以產業園區的方式運作,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以土地運營收益取代了產業集聚的培育,達不到集聚產生的資源優化配置效果。產業園區的產融結合模式的確是一種運營模式的創新,但這種模式僅對招商引資企業的變相補貼支持,如果園區運營者能夠成功投資,也會獲得相應收益,但對于整個園區內企業間的分工協作卻毫無助益。
我國汽車工業發展速度十分快速,從50年代蹣跚學步自主造車到2016年連續八年產銷量突破2800萬輛雄踞世界首位。汽車工業整體的發展帶動了專用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專用汽車“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行業的特點十分明顯,對分工細化的要求也非常高,這些因素為在全國各地形成多個專用車產業集聚提供了條件。
我國現有的專用車產業集聚主要有三種成因:一種是依托大型汽車制造商,為其提供相應配套的產業集群,經過多年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如隨州;第二種是依托民眾自發組織生產和貿易而形成區域性的產業聚集,典型的如梁山;還有一種專用車產業集聚是在本地龍頭專用車企業發展的帶動下,地方政府有意識地引導和扶持專用車企業的聚集,如福建龍巖、遼寧鐵嶺,四平雖然依托于一汽,但無論是在專汽產業規模還是專汽集聚效應方面,都尚未形成競爭力,更多地也是依靠政府主導推動的。上面三種模式中,前兩種是屬于需求導向型,而第三種是供給導向型的。
1. 兩個比較成熟的專用車產業集聚
從各地專用車發展效果來看,目前能夠真正形成集聚效應的專用車產業集聚只有隨州和梁山兩個。
(1)隨州專用車之都
隨州緊鄰十堰,是鄂北汽車工業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背靠東風汽車,有利于專用車及零部件等企業在此形成集聚。
目前隨州有“中國專用汽車之都”,國家專用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國專用汽車質量提升示范區,國家出口專用車質量安全示范區等榮譽和稱號。
隨州市早在80年代開始就引進了東風零部件生產廠東風隨州車輪廠,2004年引進東風隨州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前身是東風隨州專汽廠),隨后,陸續引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重汽集團、中國恒天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玉柴集團和海翼集團等在隨州并購專汽企業,布局專用汽車事業板塊。近40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隨州專用車產業集聚。
2016年,隨州市專用汽車規模企業達到168家,包括一批全國知名的民營專汽企業如湖北程力、齊星、力神等,年產值近400億元,專用汽車生產能力20萬輛,公告產品7000多種。汽車零配件中年生產底盤10萬輛,車輪1000萬套。其中罐車、環衛車、自卸車的銷售在全國都是領先的。
隨州專汽產業集聚匯聚了全國最多的專用汽車品種,專用汽車及零配件的生產組織、銷售組織分工細化,在2014年隨州整頓專汽行業時,光清理掉的經銷網站就達800多個。再以程力為例,程力銷售隊伍分層級,除了自己的銷售隊伍,還有成百上千的外部銷售人員為程力代銷專用汽車;生產上,程力實施專業工廠制,按照不同專用車類型和本地個體老板達成生產任務,據公開信息顯示,其所屬產品100多個品種中,專業廠就有26個。由此可見,隨州專汽產業在人才、生產組織、銷售網絡方面的集聚力量的強大。隨州模式成功之處有三大特點,一是背靠東風汽車集團,有就近配套發展專用車及汽車零部件的需求;二是政府引導大型企業集團投資,樹立了隨州專汽之都的產業集聚品牌效應;三是以程力、齊星為代表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推動了產業集聚的發展壯大。
(2)梁山掛車(專用車)生產基地
梁山比鄰青島出???,有非常便利的物流運輸需求和貿易條件,梁山專汽產業起步于80年代,幾個民營企業家從維修農機逐漸掌握專用掛車技術,并嘗試自己生產。2000年起,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扶持物流運輸類專用汽車的發展,召開10多次發展民營經濟萬人大會,出臺相關政策,使梁山掛車全國聞名。
梁山專用車產業基地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專用汽車產業基地”、被汽車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二手商用車交易基地”、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專用車特色產業基地”。
這里匯聚了中集東岳、盛潤、通亞、華宇、飛馳等46家專用汽車企業進入國家公告目錄,年產專用車18萬輛,1000個品種,2600余個型號產品。汽車零部件生產商360家,生產零配件1200萬件(套),本地配套率52%。專用汽車及零部件年銷售收入達到170億元,二手車交易3萬余輛。據了解,梁山運輸類專用車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目前有40多個企業的產品,約1萬輛專用車,200萬件套零部件銷往海外。
相比隨州的大而全,梁山專汽集聚模式的獨特之處是專注于物流運輸領域。梁山專用車基地完全是靠需求側拉動的產業集聚,從它的發展壯大中也可尋覓出中國制造模式的影子。它依托出??诘奈锪鬟\輸需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以物流運輸專用車的生產制造及交易市場聞名全國。梁山專汽完全是一個自發形成的專用車及汽車配套零部件生產和交易基地。
2. 三個正在成長中的專用車產業園區
把四平、鐵嶺和龍巖歸為一類,更準確點將他們稱之為“專用汽車產業園區”,而非產業集聚,是因為從其運作至今的效果來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政府先期主導劃定行政區劃,發展時間不足10年,產業規模不大,沒有帶動更大規模地方民營經濟積極主動加入,資源優化配置的集聚效應尚不明顯。
(1)四平專用汽車產業園
四平背靠長春一汽汽車城,地處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第一臺專用車、第一臺大客車的誕生地。目前已擁有汽車及零部件企業194家,產品包括收割機、裝載機、鼓風機、改裝車、客車、換熱器等,進入汽車公告目錄產品123種。在2010年前后,四平市政府組織申報并獲批省級工業園區,并獲批吉林省省級特色工業園。四平市政府依托吉運專汽(原一汽四平專汽)、奮進專汽、紅嘴等35戶屬地專汽企業發展專用車產業集聚,形成專汽品種130余個,生產能力3萬輛。2014年四平專用汽車園區總產值55億元。
四平專用車產業園相對于隨州和梁山起步比較晚,四平雖然也背靠一汽集團,但由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整體的衰落,四平專用車企業在全國并不知名。四平政府主導下成立和發展的專汽產業園發展思路中,有濃厚的隨州模式的影子。
(2)遼寧(鐵嶺)專用車生產基地
鐵嶺專用車生產基地始建于2008年前后,園區依托當地老牌專用車生產企業陸平機械、際華三五二三等企業而建設?!斑|寧省首批十大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被中汽協授予“中國專用汽車生產基地”,被確定為“省政府定點采購單位”。基地晉級“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屬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政府招商引資力度很大,帶領本地企業到其他地區洽談合作。在政府嫁接下,陸平機械被中航工業并購,并引入了華晨集團、龐大集團、中歐集團、曙光集團、同捷集團為代表的專用車整車及零部件項目。截止到2015年,該基地可生產七大類、800多個品種專用車,基地內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所屬的專用車整車生產企業有19家(其中擁有工信部公告企業11家)。
鐵嶺專汽產業基地同樣是后起之秀,其發展模式最大的亮點是政府主導作用及效果十分明顯,鐵嶺政府主導的運營思路是一個純粹的產業園公司化運營的案例。
(3)龍巖打造“中國專用車之城”
龍巖經濟開發區提出打造“中國專用車之城”,為此龍巖市在2015年11月出臺了《龍巖市“專用車之城”建設實施方案》。全市現有專用車生產企業10家(龍馬環衛、海德馨、僑龍、閩興、凱鮑、梟龍(西陂機械)、暢豐、富亞龍、百潔、新龍馬),主要產品有環衛系列專用車、半掛車、廂式車、自卸車、水泥攪拌車、應急電源車、大功率抽水車等多個系列。2015年,全市汽車產業實現產值超80億元、年產各類汽車突破2萬輛,其中專用車制造業產值約50億元、年產突破1萬輛。專用車制造龍頭企業——龍馬環衛裝備公司實力居全國同行業第二位,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產品性能居全國前列,已成為國內環衛裝備的專業生產研發基地,2015年1月26日,龍馬環衛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海德馨公司是移動應急車輛專業制造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領先的移動應急汽車方案專項服務商,其移動發電車“零切換”技術居全國第一。
龍巖模式定位于發展軍民融合的專用車集聚,其依托當地兩家專用汽車龍頭企業,通過政府主導,力求發展專用車產業。但仍屬起步階段,其后續發展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