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兵 陳林 張飛
村容干凈整潔,文化氛圍濃郁,鄰里和諧互助,道路四通八達,這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如今展現出的勃勃生機。誰能想到,一年前,這里還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上訪村。
巨變源于駐村第一書記吳濤的辛勤耕耘。2015年12月,四川省廣安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干部吳濤正準備向組織匯報調往重慶之際,卻接到一紙任命——到廣安區化龍鄉長坪村當第一書記。隨著他的到來,“長坪變成‘常富村”逐漸成了現實。
下鄉:挨戶串門贏民心
“深丘帶壩地,出行全泥濘;鐵路穿境過,遺留問題多;產業太單一,長坪難脫貧。”化龍鄉長坪村位于廣安區西南部,雖離市區6公里,但交通、信息閉塞,加之缺產業、缺技術,村民收入靠傳統的種養殖業和勞務輸出,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結構單一、社會文體活動幾乎為零。9個村民小組、347戶、1225人中,有貧困戶73戶、185人,貧困發生率17.2%。
從“坐機關”到“走田坎”,吳濤直接傻了眼:如何盡快熟悉情況,開展好工作?
“村里來了個第一書記,估計是來鍍金的。”吳濤至今清晰記得,2015年12月,在長坪村第一次黨員大會上,個別黨員在會場的竊竊私語,村民不信任的眼神,讓吳濤為自己定下了目標:絕不做“鍍金書記”,一定要以實際行動當好“脫貧干部”。會場的初次見面,雖然尷尬,但吳濤還是發現了村民渴望脫貧、走出致富路子的夢想。
農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吳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班子、抓隊伍,重塑百姓心中的公仆形象。“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必須依靠村‘兩委干部帶頭,以黨建促脫貧,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
到村第一天,吳濤還沒來得及找住的地方,就跑到村“兩委”干部和村民家中,聽取他們對村發展的建議。他了解到,由于前任村支書、村主任涉嫌經濟犯罪被判刑,2015年鄉黨委政府安排了一名臨近退休的鄉干部兼任村支書重組班子,遺留問題多造成了群眾對村支部的不信任,全村工作一度滯后。
通過一個月的村情民意實地調查走訪,吳濤連夜召開黨支部會議統一村支兩委一班人的思想,決定按照重基層夯基礎的思路,主動作為,抓鄉風文明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產業結構調整、對口部門幫扶,從而提升村支部公信力。與此同時,不斷加強該村黨組織建設,加強黨員隊伍的建設,吸引了一批致富能手、知識青年、返鄉人員等加入,充分發揮了黨員干部在扶貧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和帶動作用,為長坪村培養了接班人。
在此后的駐村工作中,吳濤不斷嘗試,多出好點子、多想好辦法、把好每一關,把決策權充分交給村“兩委”、黨員和村民。凡是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他都會用民主、公開的方法來解決,最大限度地發揮村干部的積極性,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增強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
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吳濤選擇從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低保戶清理等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挨家挨戶走訪村民,摸實情,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實話,甚至是氣話、惱話。
“通過走訪了解到,以前識別不準,我們公開、民主進行評議和清理,重新確立了扶貧對象。”吳濤說,通過傾聽村民的想法和意見,村干部逐步改正自身的缺點,進而扭轉了全村人心渙散的局面,重新樹立了大家的信心。
治貧: 修筑奔康“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村里要么是便民路,要么是高低不平、塵土飛揚、彎彎曲曲的泥土路,村民出行不便。修路,成了村民最淳樸的愿望。
“前期,他走訪摸底,對貧困戶做思想工作,后來就著手與村干部、駐村隊員一起商議,搞起了基礎設施建設。”長坪村村支書王明云說,為了突破修路資金這一瓶頸,吳濤經常聯系市、區政府領導,向派駐單位匯報村民出行的實際困難。經過無數次的溝通交流,終于爭取到了140萬元修路資金。
思源農商幼兒園是村里唯一一所幼兒園,以前孩子們上學走的是泥濘小路,一下雨,車不能進出,人行走時特別易滑倒。在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中,吳濤與村委班子成員商議,把孩子們上學的路作為優先的建設項目。在吳濤的積極爭取和帶領下,2016年1月,通往幼兒園的泥濘路改建成了水泥路。
一年多來,吳濤與村“兩委”打通了村六、七、八、九組的“致富路”,并對原有的1.8公里泥石路進行硬化,新修泥石路2.2公里、便民路7.44公里,協調重建廣化路2.3公里,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這么多年沒辦成的事,吳濤給辦了,長坪村終于告別了多年的土路時代,我們通上了致富的道路,小孩們上學也走上了方便路。”村民戴軍勝說。
近期,通過吳濤的協調、市委聯系領導的支持,長坪村從四川倍特藥業公司協調到100萬元資金,硬化了二、三、四、五組的泥石路,長坪村的環線路已成形。
出行問題得到解決后,吳濤又積極向水利部門爭取,對村里的山坪塘、水渠、蓄水池進行整治,修復了引、蓄、節、排體系;農業部門不僅對村里的中低產田進行了改造,還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正是這種務實的作風和為民服務的情懷,吳濤與村“兩委”干部以實際行動贏得了村民的認可。當吳濤與村“兩委”提出要在村里發展產業時,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有力出力、有物出物。
若想從根本上扭轉長坪村的落后面貌,關鍵在于全面提高村民的綜合素質。吳濤經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商議,開辦了“村民大課堂”,邀請致富能手、優秀黨員和相關專家來村授課;市、區人民醫院醫務人員數次赴長坪村開展巡回醫療、免費義診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普及健康知識,使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而降低疾病發病率。同時,吳濤還幫助該村先后建成群眾娛樂的文化院壩、高配置的文化活動室和標準衛生室等。
“多虧黨的扶貧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3月12日,長坪村7組青余云見到記者,感激的話脫口而出。“我和老伴原來住在低矮的茅草土墻房里,經常漏雨。這次通過吳濤書記牽線搭橋,鄉政府撥出維修資金為我重修了兩間青瓦房屋,再也不怕風吹雨淋了。現在村里還有了文化廣場和文化室,每天還能跟城里人一樣跳壩壩舞了。”
常富:培育持續增收好產業
長坪村七組74歲的代君青是特困戶,其丈夫去年癌癥去世,她自己被病魔纏擾,一直住著十分破舊的土墻茅草房,常年點煤油燈,房子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在吳濤的關心幫助下,代君青老人住進了新房子,還吃上了低保。“吳書記好得很,很關心我們,關心全村的社員,你看嘛,他腳都快跑斷了。幫我修好了房子,還刷上了石灰,現在住著可舒適了,家里的冰箱、電視都有了。”
“在這里干一天,我就會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一天,我要與長坪村民一起努力,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吳濤說,轉眼又是新的一年,他一直在琢磨村里以后的發展。
“要不是吳書記幫助我創業,我現在還生活在窮困潦倒中。”貧困戶王建中身體有殘疾,要靠發展種養殖業致富有一定難度。通過多次與其交心談心后,吳濤發現王建中人比較勤快,會一點理發手藝。“何不讓他在家里開一個理發店,既方便村民,又能讓他掙錢。”說干就干,他立即為其買來理發的用具和設備,并找來理發師傅對王建中進行現場培訓,不到一天時間就讓他掌握了理發技術,現在王建中每月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一舉摘掉窮帽子。
脫貧攻堅,關鍵還得抓產業、抓項目。基礎設施改善后,吳濤認識到,讓群眾致富的關鍵在于增收,持續增收的重點在于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種植、養殖等產業。為此,他與村“兩委”堅持因地制宜、多條腿走路,力求走出長坪村自己的特色、致富路。
和返鄉企業家探討,從成都中醫藥大學、企業請來中藥材種植專家,對土壤進行識別鑒定,一次又一次,吳濤奔波在產業的發展上,穿梭在深丘帶壩的路上。
“為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我們積極組織村民代表、致富帶頭人趕赴重慶、成都等外地學習考察,努力將外地開拓致富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帶回村里。”吳濤說,長坪村現有260余畝柚子的產業基地即將掛果,長坪水庫年租金收入達到13000元,通過勞務輸出和發展種養殖業等方式,該村73戶貧困戶已基本脫貧。
同時,長坪村還將科學合理利用長坪水庫,以垂釣加休閑娛樂的方式,吸引城區人到這里來游玩。確保通過培育多種產業發展,使長坪村的發展更有后勁、更有前途。
“吳書記,這兩年村里甩了貧窮的帽子,長坪村可成了‘常富村,可不可以幫忙給村子改個名喲!”3月13日,一場難得的春雨喚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地,見到已在忙著為春灌做準備的吳濤,村民們和他開起了玩笑。一陣陣清脆樸實的笑聲,順風傳得很遠很遠。
(作者單位:四川廣安市廣安區委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