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峰
依靠發展產業脫貧一批,是精準扶貧“五個一批”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一家一戶的農民單打獨斗發展產業,不僅難以發揮規模效應,難以解決遇到的技術、銷售難題,而且脫貧成果十分脆弱。而合作社可以聚指成拳,在技術突破、市場拓展、應對風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山東省沂水縣泉莊鎮組建了以發展有機晚熟蜜桃為拳頭產品的金龍山農業旅游合作社,在發展特色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面做出大膽探索,一系列舉措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值得借鑒。
“七化一體”的新探索
金龍山農業旅游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初,雖時間不長,但路子新,效果好。究其特點,可用土地股權化、生產有機化、管理企業化、經營電商化、質量可追溯化、扶貧精準化、農旅一體化的“七化一體”來概括。
一是土地股權化。合作社采取了土地流轉入社折股分紅模式,合同中有這樣的規定:“土地流轉三年見效益后,村民在享受正常流轉費用基礎上,額外享受每畝地收益20%的分紅”,明確了土地流轉戶二次受益、復合受益。
二是生產有機化。合作社建有營養肥料、有機肥料車間,以五常非轉基因大豆、煙絲、牛奶等為主原料自主配方研發所需肥料。為掌握空氣的溫濕度等指標,投資建設了氣象站1座。為開展生物防蟲,設置了太陽能殺蟲燈200盞。桃園管理實現了100%泉水灌溉、100%生物防治、100%有機施肥,金龍山有機蜜桃已通過有機食品認證,這與之前當地村民零星發展的桃樹種植在管理上形成天壤之別。
三是管理企業化。設置8個生產組,社員根據年齡、文化、健康狀況、工作經驗等合理分工,統一配發服裝,組長2200元/月,其他工人1500-2000元/月,每月實行考核,超出考核天數另計加班費。
四是經營電商化。合作社建設了恒溫庫,注冊了“百桃”商標,設計了精美包裝,與全國十大生鮮電商之一的美菜網和南京說說網、海南科果公司密切合作,設立了電商運營中心,走出了一條以B2C模式為主的多渠道營銷的新路子。高端的定位,有機的品牌,創新的營銷模式,極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6枚裝精品箱定價為168元,每個桃子售價28元。
五是產品質量可追溯化。為確保有機產品的全過程控制,合作社建立起了一整套質量可追溯機制。硬件方面,在園區和收儲全環節安裝了60個高清攝像頭,在合作社建立了高檔中控室,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實時隨地全程監控。每個桃都有自己的二維碼“身份證”,通過掃描即可追溯該有機桃從坐果到采摘入庫的全過程聲像數碼資料。
六是扶貧精準化。目前,已有48個貧困戶的土地流轉入社,占總貧困戶的72%,有16名貧困戶勞力成為合作社固定員工,年均工資2至3萬元。本刊記者采訪中發現,合作社的農民滿意度很高,超齡或老病弱人員成立了老年組,從事種菜、衛生或者后勤保障工作,月工資1500元。并且規定凡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子女,每年至少要拿出1500元孝贍老人,在精準、持續扶貧上做出了新探索。
七是農旅一體化。發揮桃園的生態和產業優勢,開發了龍吟亭、鳳鳴臺、露營地、采摘園等12處景點,整合25家“泉鄉人家”農家樂,餐飲、采摘、觀光旅游一體化,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
這“七化”,讓農業強了起來,農村美了起來,農民富了起來。
“五新”破解三農難題
同其它不少村莊一樣,幾年前,尹家峪村也出現了青壯年外出打工、土地撂荒、村莊凋敝的景象。如今,走在這片曾經寂寞的土地上,記者不僅看到了生機勃勃的桃林,還看到了笑容燦爛的農民,由衷感到了農村的活力和魅力。農業興旺、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美好目標正在這里變為現實,令人鼓舞。細究變化原因,可概括為“五新”。
創建新模式。一個思路激活一片資源,一種模式引旺現代農業。金龍山農業旅游合作社由一位從該村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家投資,屬于合作社和龍頭公司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這為合作社的發展引入了超前的理念、充裕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人才,為合作社長遠發展夯實了基礎。同時,合作社從更高層面著眼,大力推進農業觀光化、農耕體驗化、農旅一體化,以“大地充滿詩意,讓勞動成為休閑”為目標,努力追求田園鄉村之美、綠色產業之美、綠色環境之美,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制定新機制。合作社流轉了356戶的1781畝土地,以山地每畝680元、水澆田每畝1000元的標準,全部按照規范程序整體整塊流轉,無一“插花地”存在。此外,村集體還將荒山統一開發、整田造地500畝,也一并流轉給了合作社,為發展大型現代農業園區奠定了基礎。同時,在探索中形成了“ 521 ”扶貧新機制,“5”即土地流轉金 + 工資收入+ 土地股權收益 + 績效收益+ 福利;“2”即養老保障+孝贍保障;“1”即老弱救助。讓土地收益產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巨大活力,給流轉土地的農民吃了“定心丸”。
走出新路子。合作社通過有機引領立足市場、打造品牌,成功注冊百桃商標,與澳大利亞環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百樂寶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結合園區實際,制定病蟲害生物綜合防控方案,并自建有機肥料廠、營養肥料車間、檢測中心等,對土壤、原材料、生物制劑及產品進行檢測檢驗,同時,合作社建立了互聯網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搭建了“互聯網+農業產業鏈”服務平臺,準確提供種植過程中的參考數據,記錄農資使用情況,自動生成農事檔案,把企業信息、生產信息、儲運信息、市場流通信息真實地提供給消費者,形成一套完整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建設新農村。根據中國有機協會聯盟規定,若本村有機面積達到70%以上,可申請有機示范村,就全國而言,此前僅有3個村成功申報,其品牌“含金量”不言而喻。金龍山農業旅游合作社所在的尹家峪村現有2200多畝土地,合作社已流轉了1781畝,占全村的81%,為此,尹家峪村作為基地核心村獲得了“中國有機產業發展示范村”的稱號,成為山東省第一家、全國第四家獲此稱號的村莊。“中國有機示范村”將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生態平衡發揮重要作用,進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此外,合作社的創辦,還為尹家峪村加強基層黨建、開展社區建設、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組織基礎,為尹家峪村由“窮村”到“村有民富”的蛻變創造了條件。
變身新農民。社員的土地流轉了,村民的心也流轉了,他們就地轉換為產業工人,獲取固定收益。2015年,他們從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轉變成新型職業農民,2016年,又從職業農民過渡到“有機”農民。盡管土地流轉了,但農民仍是土地的主人,合作社產出效益后,對務工社員實行管理分紅,每月15號準時發放工資,從不拖欠,讓社員無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生產勞動中。同時,合作社積極搭建平臺,吸引30多名常年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建設新家園,其中,十多位80、90后青年加入合作社,成為合作社的“生力軍”,這些頭腦活躍、敢闖敢干的年輕人映射出了農業、農村的希望,將新農村的夢想照進現實。
小村巨變含義深
尹家峪,這個原先十分普通的、農民外流的村莊,現在有了回流,有了活力,有了誘人前景。一個合作社,產生了多重意義。
解決了農業基礎設施無錢投、無人管、不能用的問題。長期以來,不少農村的農業基礎設施處于無管理機構、無管理人員、無管理經費的“三無”狀態,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發揮。金龍山農業旅游合作社作為民間投資主體,將村里原先的羊腸小道變成了水泥路,將靠天吃飯的山地變成了水澆田,目前,合作社硬化路面30公里,修建塘壩、水庫8處,灌溉機組4套,鋪設水管13萬米。
解決了農業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近些年來,農村水資源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日益突出。金龍山農業旅游合作社成立后,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累計發展晚熟金秋蜜桃樹7萬余棵,對土壤、原材料、生物制劑及產品開展檢測檢驗,堅決做到不符合有機標準的原料一律不進園區,不符合有機標準的產品一律不出園區,使整個園區實現了農藥原料天然化、農藥制劑環保化、農藥使用安全化,有效保護了園區內的生態平衡。
解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保證的問題。由于前些年農民群眾“單打獨斗”,農產品生產的諸多環節都存在質量安全風險,且難以形成集群效應來破解銷售瓶頸。合作社通過運營模式的創新,以有機引領發展,解決了農產品質量難保障這一“老大難”: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電子監督監控體系,客戶可以借助網絡直觀看到園區生產的每一個細節,開花時前來賞花,成熟時前來采摘,是移動互聯網在農業營銷領域的運用。
解決了扶貧的內生動力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農民只是靠土地流轉費收現錢,一則收入有限,不能有效脫貧;二則沒有激發出內生動力,不能實現本質脫貧。而金龍農業旅游合作社將農民的土地轉租后,再將農民返聘回來一起參與合作社生產、管理,這樣,農民就擁有了流轉費、工資、土地分紅收益、管理收益。這不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技能、增強了信心、形成了集體觀念。
解決了農民人心散、農業后繼乏人、農村社會管理難等諸多問題。目前,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農村、農業、農民沒有形成“磁鐵”效應,能人、年輕人外流,發展缺少源頭活水。金龍山農業旅游合作社通過一系列新舉措,使常年外出打工人員實現回巢,農業有了接班人;群眾加入合作社,增收有了盼頭,生活有了奔頭。村兩委在土地流轉、合作社運營等方面身先士卒,探索出一條“黨支部+合作社”的路子,把黨建滲透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把黨建和農村經濟發展融合在一起,使得破解集體收入“空殼村”這一難題找到了突破口。目前,尹家峪村借助合作社,年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7萬元,村里蓋起了居民樓,鋪設了水泥路,打出了深水井,發放了米面油,卻無一分負債,而村容村貌已然煥然一新。
“只要人心齊,黃土變成金。”聚指成拳,聚沙成塔,金龍山合作社接地氣的大膽探索,留給我們很多思索。
(作者系中共山東沂水泉莊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