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近日,在校內教研課觀摩中,一位青年老師執教的是《驚弓之鳥》一課,在教學中,針對文中更羸與魏王的三次對話,老師的教學大致是:分組讀對話,說出從對話中你提取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對話中的主要意思:更羸許諾,魏王懷疑;更羸示范,魏王吃驚;魏王奇怪,更羸解釋。最后,再分組讀這三次對話。從表面看,老師的教學重點指向于內容理解,并關注了課文朗讀訓練。可是作為一名聽課者,我的最大感受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指令走,既沒有學習的熱情,也沒有學習的創造性,課堂學習的過程缺少生機活力,也缺少讓人眼前一亮的精彩展現。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樣的課堂,讓教學走向了“平面化”。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環節重復,教學氣氛單調,教學節奏機械,教沒有層次,學沒有生成,這就是課堂“平面化”的教學。在這樣的課堂中,看不到語文學習的趣味,也沒有老師教學的匠心,滿足于就文本講文本,就內容講內容,不關注教學的藝術,也不關注學生的學習實效,教學任務也許是完成了,但語文學習的真正快樂卻無從談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其實,在進行《驚弓之鳥》這一課三次對話教學時,可以運用演讀的方法,即讓學生進行現場表演讀,通過表情、語氣、動作將“更羸”“魏王”的對話讀出來,既要再現出文中寫出來的對話提示語表現出來,還要通過學生想象,讓人物說話更生動,這樣給了學生充分的表現自我的時間,課堂完全成了學生的主陣地;其次,由對話知人物,讓學生自讀對話,說一說能讀出人物的什么特點,在人物語言和動作中找根據;再次,添角色練復述。以一名魏王隨行的身份,將現場更羸與魏王的對話轉述給不在現場的其他人,這既是練習讀這則故事,也是要求學生將課文語言以第三方的視角進行再創造;最后,讓學生練習動筆補結尾:聽了更羸的話,魏王不禁贊嘆道……讓學生將魏王這時想說的話表達出來。
可以說,這樣的教學處處吸引著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給了學生思維的挑戰性,引導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語言能力。顯然,這樣進行教學設計,讓教學避免走向“平面化”,而是走向立體化,打通了課堂語言學習內在的聯系,學生學得活,課堂效果好。那么,由這一課教學的對比案例,要讓課堂教學避免走向“平面化”,究竟要做到些什么呢?筆者以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要給學生適度的陌生感。不能讓教學永遠只是一種模式,當學生學習永遠只是重復昨天走過的“路”時,也許學生就缺少了走的沖動。通過老師對教材的優化處理,讓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這是學生對象帶給學生的陌生感;對教學常規手段的再統整,讓教學方法帶給學生陌生感;在不同文體的教學中,注意教學策略不同的具體應用,讓文體教學課型帶給學生陌生感。適度的陌生感,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新鮮感,課堂才能像磁場一樣緊緊吸住學生。支玉恒老師深諳其中之道。在教學說明文《太陽》一課時,他讓學生寫出每段的段意句子后,找出其中的“小隊長”“中隊長”“大隊長”,從而理清這一篇課文內在的邏輯關系;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讓學生說一說,讀完課文后,內心是酸甜苦辣的哪一種滋味。這些課的教學都跳出學生一般課堂學習的模式,帶給學生一定的陌生感,因而學生學得格外投入。
二、教學要能注意環節間的變化。教學因為變化才有了節奏,有了創新,有了期待。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每一個教學環節不能一成不變,要力求不斷帶給學生眼前一亮的驚喜。正如以《驚弓之鳥》案例教學,如果學生每一次對話都延著“朗讀——提煉——朗讀”的順序進行學習,那學生的思維就會慢慢停止碰撞,智慧的火花怎會不時閃現呢?薛法根老師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時,第一環節是讓學生進行填空,爸爸是在什么情況下,怎樣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結果又是如何的;第二環節是在朗讀湯姆釣魚相關語句的基礎上,給學生一組詞語,說一說釣魚的過程;第三環節結合放魚的經過,感受人物的心情變化過程;第四環節,師生進行表演,在現場對話中揭示課文道理。可以看到,薛老師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不相同,富有變化,也就讓每一處學習都讓學生充滿期待,同時,這樣的課堂是鮮活的,生動的,豐富的,因而避免了教學的“平面化”。
三、教學要能突出能力發展的綜合性。雖然,在進行教學思路的預設時,我們要追求簡單,但在具體內容教學的預設計,我們不能求簡,而是在豐富性上做文章。要體現教學的層次性,上出課堂的細致化,突出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發展的綜合性。換句話說,在教學中,要能將學生“聽說讀寫”等實踐能力綜合起來考慮,體現出學生在綜合的語言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全面的語言能力。比如以上《驚弓之鳥》的改進教學,就是聚焦三次對話,將學生的語感素養提升、思維聚合訓練、語言積累內化和情感認知發展等方面都進行了巧妙整合,對學生的發展是多元的。再舉一個教學案例,北京名師王文麗老師在教學《二泉映月》一課4、5自然段中環境描寫的語句時,一是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二是感受美好景色帶給自己的心情,三是體會文中阿炳的內心情感,尋找原因,四是發揮想象,描述阿炳可以經歷的生活艱辛,五是再次回讀環境描寫語句,發現景色描寫背后表達的深沉情感??梢哉f,一切景語皆情語,王老師清晰地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引領學生由淺入深感受景物背后情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收獲是多元的,也是深刻的。這樣的教學也是立體而有深度的。
不要讓教學走向“平面化”,其實質就是讓課堂教學更加多元,更有價值,讓學生從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真正收獲語文能力的成長,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益。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