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配額與CCER的置換不僅能幫企業降低履約成本,還能為其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馬上就到“而立之年”的深圳媽灣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媽灣電力)最近卻因為一筆碳排放配額置換交易意外地“火”了起來。
2017年5月23日,這家坐落于珠江口、與香港隔海相望的電力公司,用持有的碳排放配額與深圳中碳事業新能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碳科技)持有的CCER實現了等量置換。
深圳媽灣電力有限公司
這筆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深排所),耗時四天完成的碳排放配額置換交易規模高達68萬噸,一舉創下了國內單筆碳排放配額置換交易量的新紀錄。
在中國即將啟動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當下,如此具有標志性的碳配額置換交易自然收獲了外界的頗多關注。
“這次交易的成功幫助媽灣電力實現了低成本履約,也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起到了一個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整個碳排放交易市場。”深排所總裁助理張健成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一年前的成功嘗試
其實,早在2017年1月,媽灣電力就有了做這次碳排放配額置換的想法。
“當時的考量是降低碳排放的履約成本。”媽灣電力副總經理王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作為一家以煤炭為基礎原料的發電公司,媽灣電力在每年向社會輸電70多億度的同時,也往空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高峰時每年可達800萬噸,因此成為深圳2013年啟動碳交易試點后納入的首批控排企業。
但過去幾年,媽灣電力借由一系列技術改造成功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得配額足以負擔其實際排放量,完成履約早已不成問題,如何以更低成本履約成為其著重思考的問題。
“碳排放配額置換無疑是現時政策框架內的最佳選擇。”王成說。
媽灣電力的碳排放配額市場價值要遠高于CCER,高價賣出配額,低價買入CCER,是最劃算的交易。
當然,媽灣電力還需考量的另一個現實因素是,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將在年內啟動,而統一市場啟動后,CCER可能將不可再用于控排企業履約,所以想要借用CCER履約的企業只能在今年6月前完成交易,否則將再無機會。
不過,真正讓媽灣電力下定決心做此次交易的原因是,此前已有了一次成功嘗試,交易的另一方正是其多年的合作伙伴——中碳科技。
中碳科技是國內最早的碳資產服務提供商北京中碳技術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深圳注冊成立的子公司,業務涵蓋 CCER開發和交易,碳排放配額核查核證、托管、質押以及控排企業綜合碳資產管理等。
一年前的2016年6月,媽灣電力在2015年度碳排放配額履約期限到來前,與負責其履約工作的中碳科技達成協議,雙方用同樣方式在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完成了一次碳排放配額置換。
只是,相比此次的68萬噸置換量,這筆交易量只有8萬噸。
“當時臨近履約的最后期限,時間比較緊張,并且從全國看,碳排放配額置換交易并不活躍,我們也就比較謹慎,只是想試一試。”當然,王成也說,關鍵還在于,中碳科技手中當時只有8萬噸的CCER指標。
但這次合作還是讓媽灣電力看到了碳排放配額置換交易的無限可能,也為雙方一年后的本次交易奠定了基礎。
隱藏的第三方
“8萬噸碳置換交易做成后,雙方就一直保持著密切溝通。”中碳科技執行董事張燕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在年初了解到媽灣電力有再做一單碳排放配額置換交易的想法后,雙方進行了深入交流。
2017年春節前后,雙方便就此事達成共識,隨后開始討論具體的交易方案。
“因為去年做得很成功,所以今年我們比較有信心,想做一筆更大的交易。”王成告訴本刊記者,雙方最初商定的碳排放配額置換量為65萬噸,是去年置換量的7倍。
但沒多久,這一最初設定的置換量便被推翻。
春節過后的3月,深圳市發改委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始對域內控排企業2016年的生產數據和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進行核查,以此為依據給每個企業分配具體的碳排放配額。
按照深圳市碳排放配額分配采用的歷史強度下降法,媽灣電力每年獲得的配額由其年發電量決定,發電量越大,配額越多,反之越少。據此計算,媽灣電力2016年獲得的碳排放配額為680萬噸。
而根據深圳市關于控排企業碳排放履約的相關規定,CCER可以抵消的碳排放指標比例上限為10%,即企業用于履約的碳排放配額中,CCER最多可占十個百分點。
“媽灣電力2016年獲得的碳排放配額為680萬噸,意味著其最大的置換量可有68萬噸。”張燕龍說,在中碳科技的建議下,媽灣電力將置換量從65萬噸提升到了68萬噸。
而在此之前,中碳科技就已著手在深圳市場收購CCER指標,為這筆交易做準備。
“春節前,我們就把深圳市場上所有的CCER指標都買過來了,有100多萬噸。”張燕龍說,其中最大的一筆購入量近50萬噸,賣出方是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的股東之一,也是此次68萬噸置換交易背后隱藏的第三方參與者。
這個第三方公司只有CCER,沒有碳排放配額。因此,中碳科技從該公司購入的CCER指標全數賣給了媽灣電力,而媽灣電力賣給中碳科技的68萬噸碳排放配額中的三分之二也被該公司買走。
從這點來看,媽灣電力和上述第三方公司才是此次68萬噸碳排放置換交易的真正買賣方,但因兩者都是中碳科技的客戶,不能直接交易,所以中碳科技在其中扮演了中介角色,轉而成了實際的交易方。
一筆交易兩次做
張燕龍說,交易方案設計過程中,雙方討論最多的是交易策略,耗時一個多星期,“核心問題集中在,這筆交易到底要在深排所內多長時間做完。”
媽灣電力希望能在一天內完成,這樣其所承擔的風險最小,成本更低,但對中碳科技來說,一天完成交易就意味著將會一次性占用幾千萬元賬目資金,企業運營壓力很大。
但此時才發現一個大問題,“只有想法根本不行,交易政策和規則都是深排所說的算,任何交易形式最終都需得到后者的認可才行。”張燕龍說,雙方之后將尚未成熟的交易想法告知深排所,詢問是否可行。
“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個難題。”張健成告訴本刊記者,該所此前做的多數交易都是碳排放配額的直接買賣,碳排放配額與CCER的置換交易做得很少,偶爾出現的也都是小額交易。
兩者區別在于,碳排放配額的買賣交易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碳排放配額與CCER的置換交易則是貨與貨之間的交換,“前一種模式在碳交易市場運作非常成熟,后一種模式則無前車之鑒。”張健成說。
即便如此,深排所為了滿足媽灣電力和中碳科技的交易需求還是決心作些改變。
“交易規則的修改非常麻煩,不太可行,所以我們只能在不改變現有交易規則的前提下,探索調整具體的交易形式。”張健成說。
為此,深排所專門組建了由內部風控部門、交易部門等組成的跨部門服務團隊,負責為本次置換交易設計出一套既合法合規,又安全可靠的操作流程。
最終成型的交易模式將68萬噸的置換交易分為兩步進行:中碳科技先以市場交易價買入媽灣電力的68萬噸碳排放配額,這筆交易完成后,媽灣電力再用現金從中碳科技手中購入等量的CCER指標。
同時,為了規避交易過程的潛在風險,深排所還要求交易雙方需先將碳排放配額和CCER在交易平臺上凍結,直到賣出方收到買入方的貨款后才能“解凍”。
王成說,借助深排所這一針對特定企業需求的創新交易模式,媽灣電力和中碳科技的68萬噸碳配額置換交易才得以穩步推進。
2017年5月下旬,按照雙方此前商定的交易策略,68萬噸的置換交易在深排所內分4天完成,前3天每天的交易量均為15萬噸,第四天的交易量為23萬噸。
至此,在經歷3個多月的準備后,這筆目前為止最大的碳排放配額置換交易正式落地。
“如果可能,明年我們還會做這樣的置換交易。”王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