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文
由財政部、稅務總局、保監會等三部門聯合下發,自7月1日起執行的《關于將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范圍實施的通知》規定,對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在當年(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稅前扣除,扣除限額為2400元/年,即200元/月。
適用商業健康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的納稅人,是指取得工資薪金所得、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的個人,以及取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的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合伙企業個人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經營者。
其中,取得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連續3個月以上(含3個月)為同一單位提供勞務而取得的所得。
要想獲得抵扣,納稅人需要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并取得“稅優識別碼”。“稅優識別碼”由商業健康保險信息平臺按照“一人一單一碼”的原則確定后下發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打印在保單上,是納稅人據以稅前扣除的重要憑據。
政策出臺后,保險公司設計了“稅優”新產品,這些產品需報保監會同意后才能取得識別碼,上市銷售。新產品相對于傳統的商業健康險而言,條件比較苛刻,目前市場反應一般。
以月收入5萬元的人群計算,購買“稅優”產品,抵稅后,每月可少交約40元的稅費。商業健康險一般保費較高,200元/月的抵扣額度對原消費人群吸引力較小。
三四線城市,收入較低且有購買商業健康險需求的人群,可以考慮在新政下購買“稅優”產品。借政策扶植的契機多購買一份健康險,不失為一種新的保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