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
“這是我的愿望,也是亡妻柯玉芝的愿望。在我過世以后,我歐思禮路38號的住家必須即刻拆除……關于拆掉房子,我要求我每一個孩子務必執行我們的愿望。”
針對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故居處置的分歧,李光耀女兒李瑋玲與次子李顯揚2017年6月14日,將一份題為“李光耀的價值觀哪去了”(What Has Happened to Lee Kuan Yew's Values)的六頁聲明發上Facebook,表示對長兄李顯龍總理“失去信心”。
聲明指責李顯龍利用總理一職設法挽留李光耀歐思禮路38號的故居。聲明表示,這個做法違背了父親生前的意愿。李顯揚甚至還在聲明中說,“會在可預見的將來離開新加坡”。
針對兩人的指控,李顯龍則回應說,兄弟姐妹之間可能存在分歧,但這些分歧本應只限在家里。自從父親去世后,“出于對父母的尊重,身為長子,我盡一切努力處理我們家人之間的紛爭”,而“我弟弟妹妹的公開信傷害了父親的遺產”。
這處遺產,就是歐思禮路38號。
遺愿
李光耀在2013年12月17日立下的遺囑中寫道:“這是我的愿望,也是亡妻柯玉芝的愿望。在我過世以后,我歐思禮路38號的住家必須即刻拆除。如果我女兒瑋玲選擇繼續居住,那么房子必須在瑋玲搬出后即刻拆除。關于拆掉房子,我要求我每一個孩子務必執行我們的愿望。”
2015年,李光耀因嚴重肺炎住院超過六周后,于3月23日與世長辭,享年91歲。
同年,李瑋玲和李顯揚公開了遺囑中有關處置故居的內容,強調父親在晚年時曾數次要求新加坡政府保證在他去世后拆除故居,以免成為“供人崇拜的遺跡”。
盡管清楚一些人希望保留他的住所,但李光耀還是堅持表示希望不對外開放故居:
“如果我們的子女因法律的修改或因各種規則和條例約束而無法拆除房子,那么我希望除了我的子女、他們的家人及后代子孫以外,房子絕不對外開放。”
李瑋玲和李顯揚曾表示,他們有作為遺囑執行人的責任及作為子女的道德義務,須嚴格執行李光耀的遺囑:“家父為服務新加坡人民而奉獻一生,我們希望國人能尊重他的遺愿。”
歷史
那么,李顯龍力主保留,但妹妹和弟弟不惜與兄長決裂、“自我流放”也要堅持拆除的這棟老房子,究竟有多少故事呢?
歐思禮路38號在100多年前建造,可謂李光耀生命中最重要的坐標。李光耀自1940年代起居住于此,三個子女李顯龍、李瑋玲和李顯揚也都在此長大。
這處居所在新加坡爭取自治和獨立的建國歷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行動黨1954年成立前,創黨成員多次聚集在屋內地下室開會,商討黨名、黨徽、理念和新加坡的未來,因此這里也可說是行動黨的誕生地。
不過,李光耀曾在《硬道理》中說,由于他住家鄰近的屋子都不可以建高,拆屋后該地段就可以改變規劃,把屋子建高,土地價值也會提升。他還說過,這棟屋子已經老舊,雖然柱子還穩,但墻壁已龜裂,要保留及維修將花費不菲。
然而,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和國家文物局則表示,一旦日后決定拆除這棟舊洋房,當局也會考慮其歷史意義,不會允許它重新發展為商業用途或高密度住宅等項目。
作為新加坡的大管家,李光耀被尼克松稱作“最有能力的領導人之一”,與丘吉爾相提并論;撒切爾夫人形容李光耀為“20世紀最有才干的治國實踐者”;克林頓則稱他是“過去50年來世界上最智慧、最博學、最有效率的領導人之一”。
他被稱為一位活躍在“小舞臺上的大人物”,一位“柔性的獨裁主義者”。李光耀創造的“新加坡模式”將政治壟斷、高效市場經濟、東方儒家文化、高科技和消費主義結合在一起,創造了新加坡的經濟和政治奇跡。
李光耀1959年出任新加坡自治邦總理,1990年卸任總理,但在這后來的20多年中仍在左右新加坡的外交政策。2011年,李光耀卸任內閣資政,正式結束政治生涯。
民議
2015年去世后,李光耀遺囑一經公布,很多網民在《聯合早報》的Facebook頁面留言,表達對歐思禮路38號的處理意見。
一些網友說,“李光耀先生的遺囑要完成,不然立遺囑就沒有意義”,“尊重建國總理的私隱,這是他唯一的私人空間和回憶”,“李光耀先生這一決定是明智之舉,避免被有心人利用”。
不過也有網友表達不同意見:“這棟樓一旦失去了,就意味著無所考察李老先生的點點滴滴。就因為他是我們的國父,這棟樓有新加坡的歷史,是后代認識先人的最佳教材,請三思。”
“雖說尊重他老人家意愿固然沒錯,但是后人也有本身的立場以不同角度做詮釋與持相反看法……要知道這一拆就等于拆掉新加坡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割斷后人追溯偉大先人的寶貴遺跡。”
還有人建議,可以把建筑材料和文物保留下來,讓國人留下紀念;或者在拆除后把所有材料做上標記,再選合適地點把材料原樣拼裝起來。
名人故居情結
華人社會里也一直有偉人故居情結。李光耀去世后,他的舊居是否被保留下來,成為一個問題。普通新加坡人怎么想,一家英國媒體做的調查,主要觀點和比例非常有意思。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新加坡人理性務實和尊重他人意愿的國民性格。
由于近日,李顯龍總理和李顯揚各自捐出李光耀故居一半市值的款項到八個慈善組織或基金,英國一門戶新聞網站針對李光耀故居的使用狀況,調查了1000個新加坡人,發現絕大多數受訪者(77%)支持拆除李光耀故居歐思禮路38號。
其中61%的新加坡人認為總理李顯龍和他的哥哥這樣做是慈善行為,然而,有17%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應該把所有款項都捐給慈善機構,另一方面,有7%的人認為他們沒必要捐贈給慈善機構。
針對是否拆除李光耀故居,77%贊成的人主要認為這是尊重李光耀的遺愿和他們的隱私,15%的反對者認為李光耀的故居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而且是屬于國人的。
此外,調查還詢問了“是否應該建一個紀念館來紀念李光耀總理?”,56%的新加坡人覺得這樣的紀念是必要的,主要認為這可以時刻提醒他們的后代,可以把新加坡人聯系在一起。然而,34%的新加坡人認為建紀念館沒必要,主要原因是已經有類似紀念碑/建筑專門用于紀念,還有人認為建紀念碑只是一個形象工程,以及懷疑政府只是以這種方式來獲得更多選票。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棟房屋確實應該保留,理由是新加坡是一個新國家,其歷史只有50年,缺少的就是歷史文化底蘊,人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新建筑,而李光耀故居李光耀在這里住了70年, 把他的故居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對內既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又可作為吸引游客的著名景點,可說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更何況,這一棟故居是單獨庭院,保留起來也相當便利。
這一棟名人故居的走向到底如何,有待時間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