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作交+戈希庭

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石家莊 050000
摘 要 黨的十八大將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作為一個體系提出,可見輿論監督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不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輿論監督正轉變為全民自媒體形式的監督。因為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選題存在“跟不上熱點”“線索萎縮”等問題。但自媒體同樣也存在著“把關人缺失”“自律性不足”的天然缺陷。文章探討了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選題的自我堅持,以及吸收融合自媒體優點的實際操作辦法。
關鍵詞 自媒體;社會治理模式;傳統媒體;輿論監督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9-0128-03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我們黨把“四個監督”作為一個體系提出來,可見,輿論監督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互聯網普及,尤其是微信、微博、各種論壇等網絡互動形式產生之后,輿論監督正從傳統主流媒體監督為主,轉變為自媒體形式的監督。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選題方面存在哪些問題?自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又有什么優勢可供傳統媒體拿來借鑒?作者將以工作實踐為基礎,對這些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總結。
1 自媒體時代的發展,導致社會治理模式的改變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期發布了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有7.31億的網民,其中手機網民數量達到6.95億,占網民總數量的95.1%,手機網民已經成為我國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①。在現在,可以說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輕易的擁有一份自己的“網絡報紙”“網絡廣播”或“網絡電視”,“媒體”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民眾在這種情況下,從之前的“旁觀者”轉變成了“報道者”。普通民眾這種身份的轉變,在很多領域也改變著社會的治理模式。
“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事實是,傳統社會建立在信息資源壟斷基礎上的社會治理模式發生了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的根本性轉換。”[1]“全景監獄”理論的本意是指,古羅馬人發明的一種金字塔式的監獄,犯人們被監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獄卒則處在瞭望塔式的監視室內,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們卻看不到他,并且犯人彼此之間也沒有溝通和傳遞信息的渠道[1]。“共景監獄”則是一種圍觀結構,每個社會個體不僅可以凝視社會管理者,彼此之間也可以進行信息的傳遞。這就導致了曾經在“全景監獄”中高高在上的瞭望塔,如今變得人人都可以進入。比如微博時代的2011年郭美美事件,微信時代的2016年云南麗江多起游客被打事件等,這些事件都是個人通過自媒體進行最初的爆料,之后人人都可以在自媒體上獲取信息,發表評論,最后演變成了全社會的熱點。而在這些事件的發展過程中,社會管理者受到了公眾集體凝視的壓力,最后相關部門不得不都站出來,不斷的發聲進行回應。
通過這些事件,我們看到自媒體的發展,讓社會治理正從“全景監獄”模式轉變為“共景監獄”的模式。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要想跟上并回應社會熱點,引起社會大眾關注不“掉隊”,如何選題就成了“首當其沖”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 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輿論監督選題面臨的問題
第一,傳統媒體輿論監督選題錯失熱點,面臨著話語權讓渡給自媒體的問題。目前,大部分傳統主流媒體“觸發”輿論監督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記者自己選擇題目,報請類似于“編委會”集體討論通過后,進入到采訪程序。記者經過調查、采訪、寫稿,最終成稿交由部門負責人進行審定、刊發或播出。第二種模式是部門策劃選題,類似于“編委會”集體討論通過后交由記者采訪,之后經歷類似于第一種模式的審稿程序后刊發或播出。我們看到,傳統媒體無論是通過何種模式“觸發”輿論監督,稿件最終呈現出來之前,都要經歷“三級審稿”的流程。這樣一來,傳統媒體的“權威、理性、公正”得以體現,但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發稿的速度。而在當前的自媒體時代,消息的傳播速度已經快的超出了你的想,普通民眾通過微博、微信等上傳一段文字稿件或者照片,只需要數秒鐘;一個網上稿件被另一家網站用軟件抓取只需要53秒。也就是說,任何社會熱點消息只要已經曝光,一分鐘之內就會被轉載上千上萬次。在這種情況下,熱點輿論監督報道選題,傳統主流媒體一旦錯失熱點,如果沒有后續的強力跟進,就意味著失去了引導輿論的地位和能力,輿論監督的話語權,也就自然的讓度給了自媒體。
第二,傳統媒體輿論監督選題在網絡時代如果拋開自媒體的爆料,也面臨著線索源“萎縮”的問題。以作者所在單位河北廣播電視臺為例,廣播新聞頻率的熱線線索就面臨著逐年減少的趨勢。作者連續統計了2015年、2016年新聞961043熱線(剔除節目互動來電)的數量發現,目前新聞頻率新聞熱線來源中,聽眾來信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聽眾來電投訴數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如圖1所示)。
第三,為了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大部分傳統媒體也都在積極的建設網絡平臺,其中也設置了網絡爆料板塊。但作者以河北新聞網《陽光理政》欄目以及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為例進行分類統計發現,傳統媒體網絡爆料平臺反映的輿論監督問題相對來說類型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工資拖欠、環境保護等方面,突發、動態等類型的問題較少。
3 自媒體的特點與天然缺陷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普通民眾已經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想寫就寫”“想說就說”,每個“自媒體記者”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而一些突發性事件的視頻材料更是傳統主流媒體更無法企及的,這就讓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受眾”成為了“新聞發布者”。不過,自媒體發布消息快捷、類型多樣的同時,也讓謠言“滿天飛”,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輿論監督謠言更是讓相關領域受到極大的損失,比如2107年2月在朋友圈流傳廣泛的一段“廢舊塑料袋做成紫菜”的視頻,就讓福建紫菜產業損失上億元,而之后警方調查卻發現視頻所爆料的是假消息,相關企業在視頻被爆出之前甚至遭受過陌生電話的詐騙。
在網絡時代,由于自媒體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特點,參與主體眾多,傳播效果會呈現滾雪球式增長。在技術上,盡管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設定“敏感詞”“關鍵詞”等方式對傳播內容進行篩選,也可以通過事前審定的方式對一些偏激、誤導公眾的言論進行刪減,但由于網絡時代的自媒體具有即時性,尤其是當熱點事件發生時,各種評論與意見如潮水般涌入,依然會出現“防不勝防”的情形。傳統媒體由于有“三級審稿”的把關,輿論引導不難做到;而在自媒體大環境下,由于“把關人”的缺失,輿論失控情況就比較容易發生,自媒體的天然缺陷“把關人”缺失,也就成為了眾矢之的。
4 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選題的“自我堅持”和“吸收融合”
產業融合,是當下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而在新舊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選題可以“吸收融合”自媒體的一些特點。不過,在“吸收融合”的同時,不能忘記大眾媒體的“權威、理性、公正”,還必須有“自我堅持”。[2]
第一,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選題大的原則必須堅持。中辦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意見》和中宣部的《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實施辦法》,是指導新聞采訪和輿論監督的兩個重要的規范性文件,其中就提出要完善輿論監督的選題策劃機制。輿論監督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正確的出發點,從有利于改進工作、解決問題、維護穩定的目的出發,向積極的方面引導,確保輿論監督導向正確。同時,通過媒體的介入,政府也能及時了解民意、了解社會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一些社會矛盾[3]。
第二,傳統媒體通過打造持續影響力,贏得話語權。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要做大做強,要做出成效,切忌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對輿論監督對象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及報道之后工作的改進、解決問題的成效、處理的結果等,更要第一時間跟蹤報道。快速性、連續性、有結果性才能讓媒體的影響力能夠持續增加,進而贏得公眾的信任,有了信任自然就贏得了話語權。
第三,通過前文分析我們看到,傳統媒體接到的線索領域相對集中,好像是導致了傳統媒體輿論監督選題線索“萎縮”問題。但是,如果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選題時加強策劃,從中央明令禁止和百姓深惡痛絕的結合點上選擇典型領域,持續一個時期著眼于解決一類問題,此時因為線索集中,輿論監督選題反而能夠選擇的典型材料更多了。
第四,傳統媒體在“堅持自我”的同時,也可以采用“自媒體+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進行選題線索引導。網絡時代,自媒體的數量龐大,網絡的隱匿性給了自媒體”隨心所欲”的空間。有的自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發布速度和點擊率,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選題時,對自媒體的動態、突發的輿情和線索可以整合、深挖。當然,傳統媒體在這種整合、深挖的過程中,往往會面臨著費時、費力卻線索不實的困境。所以,必要時,傳統媒體可以考慮設置類似于“有獎爆料”的環節,吸引自媒體的合作,優先提供更多涉及線索的信息,供傳統媒體判斷,決定選題是否進入到采訪程序。當然,這種“自媒體+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傳統媒體經過對自媒體的爆料,進行核實、跟蹤報道和及時反饋,還可以阻止一些不實報道的擴散。
注釋
①數據來源:http://news.163.com/17/0125/10/CBKAH0K4000189A3.html.
參考文獻
[1]喻國明.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0)[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2]尹章池,趙旖.融媒體時代傳媒產業的現狀以及發展對策[EB/OL].[2013-04-07].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407/c360577-21044499.html.
[3]劉慶生.論輿論監督電視節目深度報道的規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