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暢
摘 要:莫扎特的歌劇作品具有其獨特的歌劇魅力,本文對莫扎特最杰出的歌劇代表作品《魔笛》中所塑造的女高音人物形象及其著名詠嘆調唱段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從而對更好的塑造劇中女高音人物角色、更準確的詮釋其詠嘆調的演唱風格而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莫扎特 歌劇 魔笛 詠嘆調 演唱 風格特征
一、歌劇《魔笛》中的女高音角色及其詠嘆調
《魔笛》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德國民族敘事歌劇,它體現了戲劇、神話劇和喜歌劇的奇特混合。這是莫扎特一生中創作的最后一部歌劇,在這部歌劇中莫扎特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神話劇的形式用運在了這部作品中,劇中的人物形象是現實的縮影,借以此劇“影射當時被奧地利封建反動政權所鎮壓的共濟會的復活,反映了以黑暗為象征的封建勢力一定要失敗、滅亡,而以光明為象征的啟蒙主義理想一定會獲勝的思想。” ①
這部歌劇共分為兩幕,莫扎特在這部歌劇中共塑造了兩個女高音人物形象:夜后和帕米娜。夜后的詠嘆調有:“我的命運只有痛苦,壞人奪走了我的女兒”、“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帕米娜的詠嘆調有:“啊,我感到”。
歌劇中的夜后是一個充滿戲劇性和矛盾性的人物,莫扎特為夜后所作的兩首詠嘆調作品激化了矛盾沖突,直接推近了劇情的發展,其中 “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是一首非常華麗的花腔女高音詠嘆調,具有相當的難度,被稱為“女高音的試金石。這首作品出現在歌劇的第二幕第八場, F大調,4/4拍,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快板開始,從a起音,兩小節過后逐漸轉入高音區,音樂在憤怒的情緒上展開,連續緊張的上行旋律在跳進中渲染了激烈亢奮的感情色彩,把人們直接引入夜后一心想要復仇的狂暴情緒之中。在這部分中,莫扎特以大跨度不協和音程以及高難度花腔的使用,淋漓盡致的刻畫出夜后狂暴、憤怒的人物性格形象,同時也描繪出夜后對女兒帕米娜又愛又恨的復雜情感。從第53小節開始進入詠嘆調的第二部分,大跨度的音程與連續三連音的使用使人物的情緒表現的更為激化,與第一段形成對比,結尾部采用了以花腔模仿伴奏織體的手法,花腔段落的最高音為highf(f3) ,同音反復在高音區徘徊與長笛的伴奏交相輝映,再次顯示出夜后狂暴的性格。
莫扎特在歌劇 《魔笛》 中所塑造的另一主要女高音人物形象——夜后的女兒帕米娜公主體現了貴族氣質,歌劇中帕米娜公主留給我們的印象是:高貴華麗、優雅端莊、善良純樸、有教養。莫扎特筆下的帕米娜是一位內心情感極為豐富,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少女,因此,在旋律上莫扎特賦予其更多的抒情性與戲劇性,或柔和,或親切,或暗淡,或悲傷,音樂層次體現的非常分明。
在歌劇的第二幕中,當帕米娜公主再次見到塔米諾王子時,王子低頭不語,因為塔米諾王子曾在神明面前許下承諾,要接受考驗來證明對愛情的忠貞,神明告訴塔米諾王子對心愛的人必須保持沉默,不能與她交談。帕米娜公主看到對自己冷若冰霜的王子時,以為王子變了心不再愛自己了,帕米娜對塔米諾王子萌生了深深的誤會,她感到非常的難過、傷心,于是深情款款的唱起了《啊,我感到》 (Ach, ich fühl's)這一首經典詠嘆調,她唱到:啊!我內心感到非常的失望,愛情已消亡逝去,過往的幸福時刻全部離我遠去,不會再回到我的身邊!塔米諾,你看那晶瑩剔透的淚珠,全部為你流淌。這首詠嘆調運用了意大利正歌劇中典型的抒情詠嘆調的創作手法,旋律婉轉動聽中透著絲絲哀傷,莫扎特用一段華彩樂段表現出了帕米娜公主的憂傷、痛苦與不安,以及對美好愛情的回憶與憧憬之情。作品為g小調,6/8拍,速度為行板,小調的色彩使這首詠嘆調愈發顯得憂郁、傷感,細膩的刻畫了帕米娜公主內心的情感顛簸。同時,這首作品音程的跳進幅度較大,音域很寬廣,體現了很強的戲劇性。這首著名的抒情女高音詠嘆調唱段用獨白式的悲嘆深情的訴說著帕米娜公主逝去愛情時的沉痛與悲傷,又堅定的表現出她對愛情的忠貞與堅定不移的信念,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時要適時調整好自己的語氣感,注意情緒的把握與處理,不能單純的表現其悲傷之情或過于沉浸在悲傷之情當中。莫扎特對帕米娜這個人物刻畫的極為細膩,從音樂與歌詞中不難看出,作者先是從帕米娜自述式的哀嘆中引出其對愛情失去后的絕望與憂傷之情,音樂進一步展開,又深刻的描繪出她對愛情的向往,在悲傷的情緒中表達了帕米娜甘愿為愛犧牲與付出的強烈信念,在演唱時,要運用不同音色的變化來順應音樂的發展脈絡,塑造少女形象時要用輕柔、純凈、清澈、溫柔的音色,表現其對逝去愛情的哀婉與感傷時,要適當加入一些暗淡的音色。在詠嘆調的開始部分要保持音色的輕柔,音色不能過于激烈和高亢,要用近乎感嘆的語氣傾訴帕米娜對消逝愛情的哀傷之情,接下來伴隨著音樂的不斷發展又進一步描繪了帕米娜對往日美好時光的回憶與憧憬,這時的音色處理要顯得更為柔和、靈巧,聲音中要表現出期待與堅定的信念,做到聲音與氣息的連貫和統一,注意把握呼吸的力度,換氣的時候要自然、不留有痕跡,更不能因為換氣而破壞樂句的完整性。在演唱大跨度音程時,要保持喉頭的平穩,保持聲音位置與共鳴腔體的統一,用圓潤飽滿的音色做到高低音之間的完美銜接。總之,在歌唱時要做到時刻保持音色與音樂的協調、統一,這樣才能做到完美的呈現人物的內心細節變化。
莫扎特用音樂賦予劇中人物以鮮活的形象與生命,“莫扎特善于描繪人物的性格,這是他偉大的地方。”②他塑造了形態萬千的女高音人物形象,或高貴、或親切、或暴怒,因此,我們只有更準確的了解其作品的風格特征,才能做到更完美的塑造人物及表達作品。
二、莫扎特歌劇中女高音角色的演唱風格
1.莫扎特是古典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古典時期的音樂作品創作嚴謹、規整;樂句簡潔、明快、清晰;音樂以典雅、流暢、明朗、華麗為主要風格特征,因此,要遵循樸實、自然、優美、柔和的原則,以優雅、從容的聲音連貫的去演唱。要注意氣息的平穩運用,在演唱大跨度音程時要做到不留痕跡的完美過渡。保持充沛的情感,要用最為真摯飽滿的感情準確的表達人物的內心,不能有過于夸張的感情表現和力度對比。
2.莫扎特的歌劇音樂強調和聲技術,所以,演唱時要注意分析作品的和聲織體。演唱者要根據旋律線與終止式的關系調整其風格。例如,兩種不同的終止式中,如若屬和弦在強拍、主和弦在弱拍的終止式情況下,旋律和演唱就需要一點柔和微弱的收勢;而當屬和弦在弱拍、主和弦在強拍的終止式情況下,旋律和演唱則要略帶明朗、果斷的收勢;當旋律的延長音結束在強拍時,演唱者應注意把握音樂強而有力的收勢,反之,則要保持完滿的弱收。在演唱莫扎特的歌劇時,演唱中情緒的起伏、音量的強弱對、語氣語感的調整、音色的變化處理等也與和聲織體的走向密不可分。另外,要注意離調、轉調時音樂色彩的變化,例如,從大調轉向小調時,演唱者也應該把明朗的音樂調整為柔和略微柔和、暗淡的音色。
3.在演唱莫扎特歌劇作品時要注意把握音樂強弱的對比,以增加旋律線條的流動性與音樂的層次感。這是莫扎特聲樂作品演唱風格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對作品中裝飾音的處理,演唱時要求延長每個裝飾音的時值。此外,在處理上行樂句的演唱時要注意保持情緒的飽滿,用含蓄、柔又不過于夸張奔放的音色去詮釋。
4.卡魯索曾經說過:“速度是音樂的生命。” 由此可見,準確的把握演唱速度在作品表現中是至關重要的。莫扎特的歌劇音樂作品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古典音樂作品的高貴與莊重,在演唱莫扎特的歌劇作品時,要在尊重作曲家原有速度標記的前提下,根據作品特定的音樂背景、故事情景等因素對其進行仔細的推敲,從而準確的把握作品的速度,在處理極富有表情的樂句時要恰當的使用彈性速度。
5.演唱時不能為了炫耀歌唱技巧而隨意的變化節奏或添加旋律裝飾音;演唱時要做到起音精準,不能在音程較大幅度的跳躍進行時效仿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演唱中滑音的處理方法,這也是古典時期音樂作品演唱風格的主要特征之一。演唱者要準確把握莫扎特歌劇高貴、典雅、流暢的風格進行演唱。
6.演唱莫扎特的歌劇作品要求演唱者的氣息要保持平穩,演唱中氣息不要有太大的起伏。根據作品中音樂的速度和音程的進行,合理的分配好氣息及聲音的力度,使聲音能夠在氣息均勻流動的狀態下發出;在處理急促、緊湊的音樂旋律片段時,要注意提前打開共鳴腔體,調整好氣息的深淺狀態。
7.演唱時要根據作品不同的創作時代背景、不同劇種的要求,準確的去塑造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在《魔笛》這部歌劇創作中,融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元素,而夜后的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更是閃耀著閹人歌手炫技花腔的余輝。
結論:
莫扎特作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一生創造了大量的歌劇作品,這些歌劇作品不只是時代的縮影,更是心靈的印記,淺淺的訴說著他的快樂、他的傷感、他的經歷,強烈的抒發著他的愛國情懷。他所創作的歌劇作品,音樂旋律純凈優美、感人至深;劇中人物角色生動、鮮活。“莫扎特音樂藝術的絕妙和偉大之處,不僅僅在它的優美,而主要在于它深深刻畫了人類的靈魂狀態。因此,莫扎特被尊為‘音樂肖像畫家”。 ③ 《魔笛》中的詠嘆調作品旋律性強、極富表現力,對于人物形象及人物內心的刻畫極為生動、細膩,這給歌者的演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止是技術層面的要求,更需要對歌劇作品深入的理解才能準確的表達出人物細膩的內心情感變化,從而做到更為準確的塑造人物形象。
注釋:
①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②趙鑫珊,周瑜明.莫扎特之魂[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③卡爾·聶夫,張洪島譯.西洋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52.
參考文獻:
[1]趙鑫珊,周玉明.莫扎特之魂[M].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6.
[2]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
[3]卡爾·聶夫,張洪島譯.西洋音樂史[M]. 人民音樂出版社,1952.
[4]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5]周映辰.歌唱與聆聽[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6]居其宏.歌劇美學論綱[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7]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
[8]【德】保羅·貝克,曼葉平譯.音樂簡史[M].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