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軍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當中要求:改變原有的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倡導合作學習能改變過去教師“滿堂講”“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弊端,能夠合理有效地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形成健康的競爭意識,增進友誼,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全面地發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一、合理分組,培養習慣
分組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進程和效果,只有遵循章法、科學分組方能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根據座位分組。這種分組法是課堂教學中、小組討論時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種。
2、以任務為中心分組。這種分組法能夠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更能領略到成功的喜悅。
二、形式多樣,激發興趣
1、游戲競賽式。合作小組之間采取游戲競賽形式,適用于各種難度不大的探究性學習。
2、互問互答式。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探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互問互答則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常用于課本或教師提供材料的課堂討論中。
3、辯論式。對于具有多元選擇的問題應采用辯論的方式,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可以根據討論的內容把全班分為正方、反方進行辯論;也可以根據班里同學中形成的不同觀點分為多方爭辯,也可以按不同性別分組辯論,還可以教師故意唱反調與學生進行深化辯論。
4、協商式。這種方法適用于需要通過發散歸納的過程來解決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就探究的主題先獨立思考,再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
三、適當指導。授人以漁
1、合作前教師要先讓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應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離開了獨立學習這個前提,就有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不能發揮合作學習的有效功能,如果只有合作學習而缺乏獨立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受到影響。
2、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學生討論的實際情況向學生明確提出時間要求;其次,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并觀察各小組的意見和行為,了解學生合作學習、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過程,已經取得的成果。及時掌握可供挖掘的教學資源,并在必要時給予合理的指導,同時注重過程評價,激勵學生,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良好氛圍。
3、合作學習結束后,要建立科學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教師要對各小組展示的成果給予科學性的評價,更要對各小組合作情況予以評價,從不同角度肯定小組的合作,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這種評價機制改變了傳統班級教學中以個人成績為標準、以學生個人為獎勵對象的做法,從而改變了班級教學中學生成員間以競爭為主的交往方式,促進了成員的互助與合作,使學生的能力在各自的小組活動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將傳統班級教學的競爭型目標結構為主轉變為合作型目標結構為主。小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估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小組成員有著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定向,增強了“利益共同體”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培養與發展他們的主體性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合作學習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系郟縣白廟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