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英
創新是傳統觀念中的陽春白雪,是一個與技術進步緊密聯系的高端概念,因之聽起來與農民工的交集不多。但實際上,創新并不必然需要技術進步,傳統行業創新成功的概率和持久性遠高于高科技行業。美國20世紀80年代經濟增長的活力主要源自中小企業,這些中小成長型企業有四分之一是高科技企業,四分之三是服務業和傳統制造業。可見,在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廣布于服務業和傳統制造業的農民工是實實在在的創新活動主角。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因得益于邊際收益遞增而獲得持續穩定增長。那么,農民工擁有哪種人力資本?其人力資本具有何種屬性?要依托創新驅動獲得邊際收益遞增,農民工的人力資本能夠做出貢獻?
按收益特征可將人力資本劃分為同質型人力資本和異質型人力資本。同質型人力資本具有收益遞減的屬性,而異質型人力資本具有收益遞增的屬性。在一個經濟體的運行中,除了勞動力的數量積累,在人力資本質量上,異質型人力資本的積累將是促進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投入要素之一。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占主導的異質型人力資本不斷嬗變:農業革命時期經營資本占主導,工業革命時期技術資本占主導,管理革命時期創新資本主導,信息革命時期信息資本占主導。在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是主導人力資本之一。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是異質型人力資本,但這并不意味著其總能帶來邊際收益遞增,異質型人力資本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進步逐漸衰變為同質型人力資本,因而需要后續的人力資本投資以補償和防范異質型人力資本的衰變,即異質型人力資本的存量貶損。
農民工是中國產業發展所需勞動力大軍的主體,也是技能型人力資本的承載者。人力資本金字塔包含了五個類別,按人力資本質量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為:一般型人力資本、技能型人力資本、技術型人力資本、管理型人力資本、創新型人力資本。農民工的技能型人力資本處在人力資本金字塔的中低端,面對的人力資本存量貶損風險比技術型人力資本、管理型人力資本和創新型人力資本要大很多,因為技能型人力資本向下兼容的空間非常有限,面對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時,在縱向上可轉換的崗位深度非常有限。而創新驅動提升了對農民工就業沖擊的廣度、深度和強度,應對農民工的技能型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是一個需要提上日程的課題。
創新驅動下農民工技能型人力資本變遷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被替代,因與資本的替代性被機器替代,或者因與其他人力資本的替代性而被人替代;一種是因與機器或其他人力資本的互補性,在其實現升級后引發對農民工技能型人力資本升級的需求,從而既有技能型人力資本亟待升級換代。
面對創新驅動帶來的技能型人力資本變遷,農民工可借助職業教育和培訓選擇適宜的應對策略。一是防范型策略,在橫向上拓寬技能型人力資本輻射的就業面,在縱向上拉伸技能型人力資本的深度,同時在寬度和深度上為農民工做好面臨人力資本存量貶損時的轉崗選擇。二是補償型策略,面對既有人力資本被替代,選擇新的人力資本投資,實現大跨度轉崗。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