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教育現代化,作為我國教育發展高水平狀態的主流共識,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升級換代式超越。有鑒于此,立足于我省教育發展的歷史積淀、現實狀態與未來愿景,《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廣東“必須走出一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優質化、多樣化、信息化和國際化‘五化一體的教育現代化之路”。
作為教化育人的事業,教育要回溯既往,尋根溯源,根植于已有的認知與文化積淀,去探尋更多的文化共識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教育天然具有保守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有多保守,其內涵就有多深厚。也正因為教育的保守性,推進教育發展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措施路徑才更應該立足于創新。這種創新,必然注重在傳承中創新,既有所舍棄又有所發揚,既有所解構又有所建構。所以,對于教育現代化的推進,我們既需要有足夠的堅守定力,也需要有敏銳的創新智慧。
廣東“五化一體”推進教育現代化,強調的是教育現代化各要素的協同創新、生態建構、系統推進。其實,這種整體化發展模式,在廣東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早已見端倪。2010年,我省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戰略目標與總抓手的開創性提出,以工作統籌、資金統籌、考核統籌的省級“三統籌”創新機制,從“碎片化”到“整體化”推進教育發展,實現了教育的集約化發展。在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的統領下,2016年,我省基本實現教育創強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由此全面轉入教育現代化的創建進程之中。這既是我省以往教育發展之“果”,也是我省今后教育發展之“因”。
適應廣東教育面臨的這一新形勢與新機遇,2017年,省教育廳新一屆領導班子審時度勢地提出以“爭先進、當標兵、建高地”為總抓手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爭先進、當標兵、建高地”總抓手的提出,不僅僅是對“創強爭先建高地”總抓手的“微調整”,更是一種傳承式創新,它不僅順理成章地回應了“后創強時代”粵東西北地區全面轉向爭創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的發展現實,而且很好地關照到了“后爭先時代”珠三角地區的教育后續發展方向與動力問題,同時,也是對分類指導、協同發展與整體推進這一廣東教育發展典型經驗的創新性傳承。
2017年5月,蕉嶺縣獲得“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稱號,成為了我省粵東西北首個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這標志著我省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取得了良好的開篇。與此同時,更多的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正在積極創建中,推進教育現代化標兵縣(市、區)的衡量指標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中。
我們有理由相信,廣東教育在“爭先進、當標兵、建高地”的統領下,會建構出一個更加優質均衡、更具個性特色、更有文化底蘊的教育現代化圖景。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