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華
教育部2014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同時,正在進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也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現階段各個高中學校該如何在實踐中落實、評價核心素養,又該如何在高考評價體系中體現核心素養,這是當前各高中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核心素養”評價體系最為迫切的內容,而這一評價體系的建立又必須自下而上式地建立,才能接地氣,才具有參考價值,才能起到真正的綜合評價效度。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及中山紀念中學校長“文化育人,辦中國最好的中學”的任期目標,我們把文化育人格局下高中生綜合素養分為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和實踐創新三個一級指標,并從這三個方面來評價高中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個評價要兼顧學校作為紀念孫中山學校的精神財富和學校“文化育人”的育人特色。構建中山紀念中學高中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以利于學校確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發展觀和評價觀,從而促進紀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依據。
一、中山紀念中學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總框架
1. 道德素養的評價
學生應具有家國意識,了解國情、校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和紀中學生身份,了解中山精神的內涵,具有傳承中山精神的信念以及具有愛國愛校的意識和行動。評價時重在考慮中山精神的具體內涵以及紀中學生的傳承情況,主要從道德品質、公民意識、社會責任三個方面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這三個二級指標下又分六個三級指標。以活動記錄和知識考核為過程評價形式,以評語評價為終結性評價形式。
2. 文化素養的評價
從學習能力、學業水平、閱讀視野等三個二級指標設計評價量表,以活動記錄為過程評價形式,以知識考核為終結性評價形式,實現活動開展和評價體系的立體融合,使評價更能體現文化素養的本質屬性。
(1)學習能力的評價。從我校生情校情出發,從學習意志和學習方法兩個方面展開。我校學生學習能力評價以問卷量表的形式呈現。在具體實踐形式上,將依托于主體的評價作為顯性形式,將依托于過程生成的評價作為隱性形式,進而在量表中予以融通結合,綜合呈現。具體而言,評價的顯性形式是量表采用學生自評、學友互評和教師他評三種樣式;評價的隱性形式則是指在評價主體主導的具體評價問卷中融入評價的過程性、終結性、發展性和形成性特征。
(2)學業水平的評價。結合廣東省學業水平測試進行大數據跟蹤與處理,主要是對高中生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量化分析,同時對拓展型課程進行評價,進而達到對高中生綜合素養當中的學業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的目的。
(3)閱讀視野的評價。重點考查學生在文學、哲學、美學、歷史、影視等方面的閱讀視野。以名著和電影為載體,通過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閱讀視野的評價。根據學生全體住宿的情況,開出高中三年必讀的書目和電影,每月閱讀一本書和觀看一部電影,通對讀書筆記的檢查記錄和網絡月測的方式進行過程性評價,通過一份閱讀考級試題進行終結性評價。
3. 實踐創新的評價
重點考查學生創新和實踐兩方面的素養,從活動數量、能力意識、成果表現三個二級指標設計評價量表。
活動數量主要從參加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活動、創新性實踐活動的累計時間和數量進行評價,能力意識主要從學生參加實踐創新活動過程中體現的意識和能力進行評價,成果表現主要從實踐活動報告和作品展示進行評價。評價過程中主要用到活動記錄、實踐報告、研究報告、作品展示等評價方法和工具。評價過程中,將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為指導,確定社會實踐和創新精神和社區服務的學分,并對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活動、創新性實踐活動的范圍進行界定。評價量表中,將確定獲得“實踐創新”素養對應學分的基本條件,并制定等第評價標準,其中評定標準分為學期評定標準和高中總評定標淮。
二、中山紀念中學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實施措施
1. 編制綜合素養紀實報告量表
紀實報告內容選取的原則是真實而有代表性,而且應體現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精神+文化素養+國際視野”的育人格局。報告將收集學生在努力過程中的相關作品、材料,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學生的綜合素養評價檔案以《中山紀念中學高中學生綜合素養紀實報告量表》的方式呈現。學生畢業前,信息管理系統自動生成紀實報告,學生確認本人的紀實報告并簽字。紀實報告經班主任和校長簽字以及高中學校蓋章后存檔,并供高等學校招生參考使用。
2. 明確、細化和完善指標
(1)記錄具體活動。教師指導學生客觀記錄集中反映綜合素質主要內容的具體活動,收集相關事實材料,每學期及時填寫《中山紀念中學高中學生綜合素養紀實報告量表》。然后在學校信息管理系統內統一錄入學生基本信息、參加志愿服務(公益勞動)信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特別是學校關于文化素養方面特色指標等內容。
(2)整理遴選。每學期末,教師指導學生整理、遴選用于撰寫自我介紹的材料。
(3)公示審核。由學校統一錄入的內容(除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外)及相關實證材料,在錄入信息管理系統之前,必須于每學期末在教室、公示欄、校園網等顯著位置公示。
(4)導入系統。學校公示后的信息及基礎型課程成績由學校統一錄入信息管理系統,客觀數據由相關部門審核后統一導入信息管理系統,學生每學期對信息管理系統中的信息進行網上確認,如有異議,可以向學校提出更正申請。
(5)形成檔案。信息管理系統自動生成《中山紀念中學高中學生綜合素養紀實報告》,經學生確認后在本校公示。
三、構建中山紀念中學高中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組織體系
1. 成立三個層次的評價組織機構
班級評價委員會,負責學生評價信息檔案的整理收集和《高中學生綜合素養紀實報告》的審查。年級評價工作小組,負責組織本年級的學生、家長和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匯總結果。學校評價委員會,負責對年級評價小組送交的評價結果進行審核,并及時對投訴的問題進行答復。在綜合素養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評價,同時采用自評、他評、測評相結合的方式,保證評價的公平性。
2. 設計和開發“中山紀念中學高中生綜合素養評價系統”
采用客觀數據導入、高中學校錄入和學生提交實證材料相結合的方式,客觀記錄學生的學習成長經歷,經過公示審核,導入系統,形成檔案。
總體而言,素養教育反映在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反映在課程中、教學中、課堂中、活動中,反映在學校的顯性和隱性的文化中,落實格外不易。學校嘗試以評價做抓手來推動核心素養在實踐中的落實。正如張卓玉督學建議:“基層學校需要通過研制體現核心素養的教師培訓手冊,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授課老師進行教學結構、能力結構的培訓,利用好測試的指揮棒,引導一線教學。”
同時,學校的核心素養評價體系,也符合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辛濤所指出的未來探索的方向:要強化對于軟技能和軟環境的評價,善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對每個學生個體的整個受教育過程的數據和信息進行過程性保存和追蹤,并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為核心素養的落實和綜合素質評價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