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琦
編者按:
感受“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世界第一的運算速度,參觀國家高端智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走進廣東工業大學2萬余平方米的“創客空間”……6月1日至3日,由教育部新聞辦組織的16家中央媒體,以“迎接十九大·教育看變化”為主題,圍繞廣東“雙高”建設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取得的成效經驗以及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兩個專題開展采訪。我刊記者全程跟隨采訪,本期首先推出“雙高”建設報道。
2015年4月,廣東省委、省政府以超常規的投入力度和改革舉措,以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重點,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隨后又相繼啟動實施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建設、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和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工程,形成分層次、分類型統籌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清晰路徑。“雙高”建設兩年來,17所參建高校組成高水平大學群,積極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用科研成果強有力支撐廣東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手筆投入,超常規改革
據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創介紹,廣東對“雙高”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省財政安排高水平大學建設專項資金50億元,生均撥款標準提高經費50億元,帶動廣州、深圳投入超過30億元。省財政安排專項經費10億元,帶動深圳、佛山、東莞市政府投入超過8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廣東僅在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省市共建高校建設、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方面就新增投入294.53億元,其中省財政新增投入123.62億元,帶動地市財政新增投入170.91億元。
廣東圍繞“人、財、物”等影響和制約高校創新發展的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在全國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政策措施文件,極大地調動了省內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動力與活力。省教育廳牽頭出臺《關于深化高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創新高校科研組織管理形式、高校科研評價考核機制的9條具體措施,有效調動了高校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省財政廳牽頭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政府采購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參建高校科研儀器設備實行統一動態項目庫管理,著力解決科研儀器采購周期長、程序繁雜的問題。省人社廳牽頭出臺《高水平大學建設人事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提出“五個下放、兩個完善、一個加強”意見,進一步激活高校人才隊伍活力。省委組織部、省外辦牽頭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對因公臨時出國實施區別管理、優化審批程序,解決了高校科研人員出國交流的最大障礙。
人才匯聚效應增強,國際影響力提升
中山大學外引內育,實行“教師系列+研究系列”,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2015年至今,中大新增6位院士全職到崗工作,新增教育部“長江學者”教授21人(特聘教授7人,青年學者14人),4位杰青、55位“青年千人”,其中2016年有30人入選“青年千人”,居全國高校第二。近兩年來,中大從海內外引進了2000多人,初步實現了隊伍的倍增,匯聚了一大批優秀學術骨干,特別是大力推進博士后和專職科研隊伍建設,擴大青年人才“蓄水池”,打造學校師資隊伍“戰略儲備”。其他“雙高”參建高校也依據校情和地情,量體裁衣,創新引進、培養、激勵、約束機制,營造了人才培養的良好生態環境。截至2016年底,參建高校兩年新增國家級人才426人,較建設初期基本翻番。新增省級人才350人,基本占到建設初期的50%。接下來,廣東將大力開展工科專業認證,調整專業結構,重點優化工學人才培養結構,探索建立廣東理工科發展模式。同時深入實施“廣東特支計劃”“珠江學者崗位計劃”“千百十人才工程”等人才培養工程,加大培養力度,打造人才培養項目品牌。
人才匯聚帶來了顯著影響力,隨著各校優秀學科、研究平臺的建立和發展,廣東高校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提升。根據最新統計,參建高校入圍ESI排名前1%學科數增幅明顯加快。與2014全年僅新增1個學科相比,2015年、2016年分別增加5個和9個學科。目前參建高校共51個學科入圍ESI排名前1%,比2015年1月增加16個學科,增長46%;有5個學科入圍全球排名前1‰,躍居全國第三。
搭建產學研融合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6月3日,為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創新,“2017年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推進會暨產學研對接大會”在佛山市召開。省內42所高校和佛山市內6所研究院、600余家企業參與本次對接大會,參展成果150多項。會議發布《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供需對接暨佛山校地合作發展報告》,舉行廣東高校全面服務佛山創新驅動發展合作協議等項目簽約儀式,及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揭牌儀式,簽署了《廣東高校全面服務佛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廣東準備在高校聚集地區,如廣州大學城、鐘落潭大學校區、清遠職教基地等地,建設若干個科技成果轉化及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加上網絡化運作,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市場、金融機構等有效連接起來,使高校的教學科研更加貼近企業和市場需求。推動科技成果盡快找到市場,金融資本盡快找到最佳技資項目,真正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四鏈”的深度融合。
目前,廣東工業大學牽頭或參與組建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近30個,建立各類校企創新平臺100多個,覆蓋廣東主導產業。與全省20個地區、23個高新區、200多個專業鎮、20多個廣東省重點行業、一大批龍頭企業開展全方位的戰略合作;服務廣東企業已超過6000家,解決企業技術難題1萬多個,有力支撐了廣東企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王成勇教授團隊圍繞石墨烯加工領域提出了系統的脆性碳素零部件高速精密加工理論,探索研究了一系列脆性碳素零部件高速精密加工工藝優化方法,其研發的石墨舟、碳素熱場和石墨電極產品在太陽能、模具骨干企業中得到應用推廣,近三年累計新增銷售額51.3億元,新增利潤5.7億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華南理工大學的科技成果“果蔬全流程綠色加工技術與裝備”項目針對果蔬加工過程中面臨的外形各異、分解加工困難、熱加工損失大、高耗低效等問題,發明系列關鍵技術與裝備并產業化,實現果蔬全冷程綜合綠色加工。相關成果已在30多個國家超過200家企業推廣應用;授權發明專利36件,授權國際專利3件;開發荔枝、柚子等嶺南特色果酒果醋產品20多個,獲批新藥1個,保健食品2個;榮獲廣東省專利金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對接產業需求
廣東工業大學堅持“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的辦學理念,產學研合作覆蓋全省所有地市,服務超過6000多家,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適應、服務”向“支撐、引領”轉變。廣工大佛山數控裝備研究院主要瞄準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需求,圍繞機器人、精密裝備、3D打印等智能制造領域,進行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和企業服務,已培育孵化80多個高端創業項目,吸引社會投資資金超3億元,注冊實體公司60多家,研發創新產品超過60項,申請專利超400件,服務地方企業超500家,已實現技術服務收入超億元。學校博士后秦磊博士創辦的新鵬機器人公司,創辦三年時間銷售額超億元,成為國內衛浴行業打磨機器人的翹楚,帶動佛山本土衛浴行業走向智能制造。學校“青年千人”劉冠峰教授支持的韋達爾團隊,研發了面向電子、汽車等行業的等離子設備,其性能提升了2倍,能耗和成本均下降50%,填補了國內設備技術的空白。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匯聚創新資源的重要載體。2016年,廣東“雙高”參建高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59項,增長8.8%,首次有8所參建高校立項數名列全國高校前100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9項,總經費4.33億元;獲省應用型科技研發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99項,占全省總數的62%。兩年來,參建高校獲省科學技術一、二等獎50項,占全省50%;獲企事業單位橫向經費19.68億元,占全省高校科研經費總額18.5%。此外,參建高校還紛紛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研究院、企業研發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近500個,與廣州、深圳等地市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近30個,服務企業超過2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