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ATJ”(編者注: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四大互聯網公司)4家中,2017年最早公布攜手銀行消息的是早已發起網商銀行的阿里巴巴。3月28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與中國建設銀行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迅速點燃了“BTJ”將花落誰家的猜想。
螞蟻金服相關負責人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與建行的合作最主要基于原生信用體系的優勢,“金融機構引入芝麻信用評分后,信用卡開卡的審批通過率提高了7%,機構的整體不良率降低了0.3%,我們會協助建行為目前征信體系無法覆蓋的人群開卡提供服務。”
發起微眾銀行的騰訊則在6月22日宣布與中國銀行掛牌成立“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據騰訊云副總裁朱立強介紹,騰訊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為銀行提供金融云服務,“比如說,金融行業的傳統客服屬于人力密集型重復勞動,效率低下,而基于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騰訊理財通智能客服就能實時提取分析多維度信息,在日交互數萬次的基礎上回答精準率達到85%。”
“阿里和騰訊之前發起互聯網銀行時,其實還沒有非常清晰的戰略路徑,當時主要是先拿銀行牌照‘占坑,但是網絡銀行本身不能設立網點,無法解決低成本資金的問題,相比現在的合作來說顯得比較雞肋。”卡爾金服創始人李鵬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解釋。
一位深耕新金融領域的FA(Finance Advisor,理財顧問)投資人則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稱,目前各互聯網巨頭已呈現出不盡相同的金融發展理路,“騰訊的思路是只做產品‘貨架,找保險公司來給產品兜底,自己不承擔開發的風險,和銀行的合作更偏向技術支持;阿里則是希望圍繞商業生態來做金融,建立自己統一的風控架構。”
而同樣有著強烈金融雄心的京東和百度,技術起家的百度的角色更靠近騰訊。6月20日,百度也宣布與中國農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著重共建金融大腦及客戶畫像,以及智能投顧、智能客服等方向的具體應用。
對于為何騰訊和百度都是以“實驗室”的形式與銀行達成合作,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認為,實驗室的定位是局部探索,且偏技術層面,合作雙方反而容易最大程度地開放,因此操作難度最低,兩家公司應該是取由易到難的合作路徑。
從目前披露的協議內容看,“BATJ”4家中,6月16日,京東與中國工商銀行達成的合作似乎最為全面,除了金融科技和零售銀行,本身就已依托京東商城發力白條分期業務的京東,還將目光投向了消費金融、校園生態、個人聯名賬戶等細分金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