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巨頭之間兩兩配對的合作立刻觸發了市場的興奮點,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此番攜手民營互聯網公司,讓國有銀行原先“天之驕子”的形象頓時親和了幾分。
記者注意到,其實銀行與互聯網巨頭的零星合作早已有之,只是直到2017年才第一次上升到如此高規格的一把手對接的層面。《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據公開資料統計,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已經與11家銀行開展戰略合作,騰訊和百度均攜手7家銀行。再以阿里巴巴為例,早在2004年12月,建行和支付寶就開展了電子支付業務的合作,兩年后又聯手推卡,螞蟻金服還在近幾年的“雙十一”大促期間為建行系統提供支持。
“以前其實也在談,基本上是互聯網公司一頭熱,說實話,銀行參與的動力并不是很足。”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聯網金融圈內人士對記者坦言,“一方面銀行受到國有企業內部體制的影響,不太愿意重塑已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也一直沒想清楚自己究竟該怎么轉型。”
但來自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卻成為倒逼銀行轉型的巨大推力。
李鵬說,“以我和許多銀行零售業務的銷售人員溝通的情況看,近幾年銀行的獲客成本一直在增加,以前銀行只要支起一個招牌、設個攤位,就會有很多人聚集購買,內部獲客成本才二點幾,躺著就能賺錢。現在各家銀行專門評估資金成本和使用率的計劃財務部都能感受到獲客利息每年在以3%~5%的速度增加,累積5年、10年就會非常明顯。”
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在2014年時就曾算過一筆賬,通過互聯網金融獲客的成本可能是銀行的五分之一。
在銀行系統從業十幾年的沈珊珊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這主要是因為銀行過去的思路就是投入較高成本增加物理網點、自助銀行和社區銀行,“但這幾年購房和租賃房屋的成本、設備維護的費用、基層員工薪酬都在增加,而互聯網企業在線上的活躍又讓‘金融業這個概念變得模糊了,跨界經營對客戶的爭奪非常激烈,過去銀行是唯一的綜合金融服務商,所以柜臺才會有保險代理、基金代理、信托代理渠道,但現在有品牌根基的互聯網企業直接分流了這部分客源,所以銀行‘腹背受敵。”
“互聯網金融影響了銀行的客戶關系,銀行的離柜率已經達到95%,85后和線下網點接觸的概率幾乎是0,銀行如果不用互聯網和客戶接觸,以后客戶就不再和銀行聯系了。同時互聯網還影響了銀行的渠道,現在傳統銀行超過10萬個網點,涉及員工100多萬人,未來客戶不再來了,銀行的渠道還有什么用?”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周昆平向記者解釋道。
中國銀行華東地區某分行一位行長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直言,“銀行更大的壓力來自整個盈利生態的改變,以前線下市場信息供給不充分,流動緩慢,客戶轉移成本高,使金融市場存在大量的套利機會,銀行很多時候正是通過這種信息不對稱來謀利,但是互聯網正在消弭這種不對稱。”
“以余額寶為例,表面看起來是一種貨幣基金創新的銷售方式,實質上是互聯網聚集了一大群客戶,利用短期活期存款利率和同業存款利率之間的息差,對市場資金進行了重新配置,原先銀行可以在兩個分割的市場獲取可供放貸的低成本資金,現在這種優勢就沒有了,等于動搖了利潤的根基,銀行是有危機感的。”上述行長進一步解釋說。
而從剛剛公布的基金公司半年數據來看,天弘基金旗下的余額寶超過1.4萬億元的規模甚至超過招商銀行2016年年末個人存款余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