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想象無窮,似乎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不過,國有四大行和“BATJ”聯姻能否結出碩果,也依然存在未知之數。“以我們和銀行合作的經驗看,雙方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做產品的理念差異尤其大,互聯網的思路是用戶體驗優先,銀行有自己的業績壓力和風控標準,還有政治指標,融合的難度并不小。”金融科技創業者郝一歐對記者表示。
卡爾金服創始人李鵬也認為,因為銀行內部的煩冗程序,前期想要推動合作進展恐怕困難重重,“銀行內部要推進一件事情,光是行長答應都沒用,分管各部門的人都有可能投否決票,以企業最常接觸的情況說,銀行內部有貸審會,所有部門負責人都要參與一起投票,技術部門提出接口有風險也可能否掉項目。”
不止一位受訪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未來倘若“BATJ”主導合作,銀行起的作用集中于提供信息積累,腳步可能會跑得更輕快一些,但是由于目前并不清楚合作項目的人員結構安排,以銀行固有的企業文化來看,可能會存在爭搶主導權的情況。
“簽署協議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其實在于雙方的資源開放范圍和程度,以及實際落地過程中的磨合與權責分配。另外,戰略合作畢竟不是入股,沒有資本層面的合作,也不一定有排他性。具體能達到什么效果,為相關公司帶來什么價值,還是要看后期的執行層面。”薛洪言如是說。
但記者也注意到,有一點在對各界的采訪中都達成共識:短期之內,這樣的合作信息密集落地肯定是一個重大的標志性事件,其對整個中國銀行業乃至金融業的影響都很可能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