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燕
一堂好的英語課好似聽一場精彩音樂會,產生一種余音裊裊的聽覺沖擊,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特別是富有意義的總結,更能產生如同“豹尾”般的收縮有力效果。課堂總結不可少,能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有價值信息,能使得學生在自我歸納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精彩生成點,觸發學生二次深思和主動探知的學習激情。越是多彩的總結,越能夠抓住學生的學習渴望之心,越能夠使得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
一、留下懸念,做好鋪墊
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需要教師在適當的時候予以引導。在每堂課結尾時多設置一些懸念,讓學生在意猶未盡的感受到體味到其中的樂趣,定能使得課堂教學更有意義和實際效果。留下懸念,也為學生的“知新”作了鋪墊。
留下懸念,便于學生總結思考。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七Unit 2 Fit for life的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教學結束時,針對The efficacy of Aspirin and Penicillin,不妨引導學生思考:What else efficacy of Aspirin and Penicillin?引導學生試圖從阿司匹林和盤尼西林的其他功效中發現更多有意義的信息。借助這樣的懸念,能使得學生有針對性收集相應的素材,便于他們在繼續查閱相關資料的過程中獲得豐富認知和知識積累,滿足他們的整體認知發展需要。結合懸念的內容,可引導學生就“我所知道的阿司匹林和盤尼西林”運用手抄畫報的形式予以展覽,幫助他們從相應的資料中開闊眼界,獲得更多的豐富認知素材。
留下懸念過程也是在引導學生不斷歸納總結的過程,便于他們在主動反思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豐富內容。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針對學生感興趣和關注的熱點,多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多樣化的思考題目,幫助他們主動深入總結反思。關注學生的認知差異和不同,多引導學生主動收集整理相應資料,幫助他們在靈活運用中深化感知。
二、首尾呼應,形成體系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告訴我們,記憶需要在反復同樣的識記中顯現效果,首尾呼應便是如此。運用首尾呼應的形式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能使得學生在掌握“由因溯果”的運用規則中獲得更多的深刻印象。注重首尾呼應總結,能讓課堂教學的結尾更加有力量,更能夠強化認知體系。
首尾呼應運用,讓學生記憶更有力道。如,在教學模塊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后,不妨采用首尾呼應的形式,再次播放1952年10月發生震驚世界的“倫敦大霧”事件的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從相應的寫作背景中深入感知The harmful of fog。在學生形成一定的印象感知后,可建議他們就What did you watch from the video?主動收集相應的資料,引導他們能夠有針對性進行協作交流。在講授新課的同時,教師可展示學生的閱讀感知,讓他們能夠有針對性提出自己的觀點,引導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語篇閱讀理解感知,幫助他們在深入總結中形成整體認知體系。
首尾呼應小結,應在突出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便于學生能反復理解記憶,讓他們保持一定的記憶激情。關注學生的總結,多給他們更多自我拓展延伸的機會,鼓勵他們就各自的感悟主動提出相應的觀點,讓他們能夠有針對性進行識記運用,形成一定的認知感悟體系。
三、引導遷移,提升能力
運用類文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能使得他們在不斷總結優化的過程中增強學習激情和潛能。借助遷移鼓勵學生深入表達運用,更利于其強化整體理解,形成一定的記憶運用能力。以遷移性總結深化教學,利于學生強化識記運用。
以遷移形式總結,更能使得學生豐富感知。如,在模塊六Unit 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 Stand-up for your health教學后,我根據Health is very important表達主題,引導學生閱讀《Three days to see》(《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鼓勵他們就“怎樣保持健康的身體”撰寫閱讀感知,讓他們能夠有自己的深刻感知。同時,要求學生推薦與語篇中卓別林相關的閱讀文章素材,幫助他們在深入提煉和概括中形成一定的感悟體驗。很多同學在歸納總結后認為,健康的身體是根本,而所有的一切快樂都離不開健康的身體。通過遷移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收集閱讀發現和總結交流感知,更利于他們在主動運用中強化識記運用。
引導遷移運用,能使得學生在不斷強化整體理解感知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深刻體驗,便于他們在實踐運用中深化感悟。建議向學生運用討論對話、角色模擬、書面表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在遷移學習中的認知感受,更利于他們有針對性發現問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總而言之,多樣化的總結,讓課堂更有生機活力,能給學生更多自我探究的好奇。從學生學習認知需要,注重懸念引導,首尾呼應和遷移轉化,定能使得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中生成敏銳語感,產生探知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