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群
【內容摘要】積極教學法在現代課堂教學中起到積極作用,使學生主動、自發的學習,讓學習簡單有效,讓課堂充滿樂趣。積極教育法一般使用有效提問、借助工具、小組討論等方法。本文對積極教育法在初中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的使用進行探討,如何使課堂變得積極有效。
【關鍵詞】有效提問 小組討論 積極教育法
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和深化,積極教學法的理念提出,為中學教育教學工作創造出新型的發展路線,同時也對教師教學方法提出新的標準。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使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填鴨式”、“講授式”以及“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改變為以學生為主的積極教學法。積極教學法強調教學課堂上學生起主導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題,而教師只是起輔助,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本文主要針對積極教學法在初中計算機教學中運用進行研究。
一、有效提問,提高學生的認真度
有效提問就是教師針對某一問題,提出問題后,給出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再點名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最后進行反饋。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提問的人數需要覆蓋面廣,分布均勻。對于某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教師需要進行引導式提問。學生為了避免回答不了問題的尷尬,從而會認真聽課。
例如在《文字處理》的教學課堂上,教師首先演示如何在Word的中插入藝術字,其次讓學生在Word中插入藝術字,接著進行講解。繼而讓學生在操作題中練習藝術字的插入并告知其要上臺演示,給出做題時間5分鐘,最后讓學生上臺演示講解,上臺演示過程中,學生對插入藝術字的掌握情況就可以反映出他們的學習情況。在本次教學課堂上,教師布置作業后告訴學生會讓他們上臺演示會給學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從而促使他們好好做題。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上臺演示,可以正確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如果演示不出來會,教師需要引導他,或者請其他同學上臺講解。在本次教學課堂上,教師講解后提問,讓所有同學都有時間操作,并不知道教師會請誰起來回答問題,這樣使學生提高聽課的認真程度并積極的進行操作。
二、借助工具,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隨著社會的改革與發展,課堂教學已經開始的利用各種教學工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各種各樣的教學工具使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思維都得到了改革和創新,讓我們的課堂不在乏味,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我們的課堂。我們借助的教學工具主要有A4紙、電子白板、展示板等。
傳統教學的教學工具以前只有課本,后來增加了黑板。而現在的教學工具多種多樣,我們要利用這些教學工具,提高我們的課堂質量,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講解的知識點變得直觀、簡單易懂。比如在《信息技術基礎》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利用思維導圖講解信息的主要特征(載體依附性、共享性、時效性、價值性以及可偽性),接下來讓每個小組在A4紙上寫下這些主要特征的幾個生活例子,然后拿出來分享并且讓其他組的同學進行評價。課堂結尾進行檢測時,讓學生關閉課本和筆記并在展示板上寫出信息的主要特征,教師觀察他們的展示板便可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如果有學生寫不出來,檢測完后教師應該讓其做筆記。本次教學課堂上使用電子白板,使信息的主要特征變得清晰、直觀。在A4紙上寫出例子,讓同學們深刻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關閉課本和筆記,在展示板上進行書寫,便于有效檢測每個同學對信息的主要特征的識記。借助教學工具,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
三、小組討論,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小組討論是積極教學法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讓課堂更加的簡單有效。小組討論主要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
例如在《多媒體作品展示》操作題的教學課堂,就主要利用小組討論來完成,而不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教師把操作題發給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讓每個小組操作并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在教室走動輔導不會的學生,并讓學生沒有機會做與課堂無關的事,這樣保證了課堂的有序性。討論完成后,教師請各個小組上臺講解,其他沒有上臺講解的小組負責檢查講解小組的操作是否正確,這樣會加深同學的理解和識記。討論時,會做的同學教不懂的同學操作,增加了會做同學的記憶力和理解,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會的同學基于上臺操作的尷尬,積極問其他同學,最后弄懂了這個知識點。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教學方法中,知識點的存留時間在交其他同學做題時,存留時間最長。
結語
總而言之,現在的教學不再以教師講解為主,而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課堂教學應該從“注入式”轉變為“啟發試”,學生的學應該從“被動式”轉變“積極式”。現代課題教學應該采用以學生為主的積極教學法,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而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類學科,使用積極教學法,學生們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月華. 靈活應用電子白板功能,有效輔助語文教學課堂[J]. 中學課程輔導,2017(4):60.
[2] 周鳳蕓. 情景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課程輔導,2017(4):44.
(作者單位: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