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摘 要: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有效課堂提問能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然而,縱觀小學低段欣賞教學,大多數教師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得提問的藝術,而采取了“籠統”“拔高”等形式主義的提問,使得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將從提問要根據教材內容,變換角度,要從學情出發、由淺入深,要促進生成幾個方面來對癥下藥。
關鍵詞:音樂;小學低段;欣賞教學;有效提問
達爾克洛茲說:“欣賞是藝術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們可以在其中體驗人類創造音樂的共同情感。”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縱觀低段音樂欣賞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外國管弦樂曲,如一年級第一冊《火車波爾卡》等課,也有一些獨奏曲和民族器樂合奏曲,如二年級上冊的《百鳥朝鳳》等課,這些樂曲對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本身做到理解就有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音樂欣賞時、在感悟過程中充當一個引導者,所以教師的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問題設計方面經常會出現以下癥狀:
癥狀一:“籠統癥”。諸如,這首樂曲是什么情緒?聽了這首樂曲你有什么感受?……此類提問缺乏新鮮感,千篇一律,所產生的效果就是使學生厭倦或隨意應付。
癥狀二:“拔高癥”。不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不符合學生儲備的知識體系,提出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或問題零散,沒有邏輯性。
癥狀三:“跳躍癥”。所提的問題比較雜亂,缺乏連續性,不能由層層遞進。
癥狀四:“按部就班癥”。不注重課堂生成資源,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捕捉不到可利用的生成資源,從而使提問流于形式。
那如何對癥下藥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幾副藥到病除的良方,列舉如下:
一、提問要從多個角度切入,講究靈活性、多樣性
每次教師讓學生聽完一遍音樂時,便會提問: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情緒?學生只會用很簡單的詞語來草草回復:歡快、悲傷等。其實,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試著換個角度來提問。筆者曾觀摩過一次比賽課,老師上同一節欣賞課《踩雨》,有位教師的提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讓學生欣賞完第一遍歌曲時,問大家淋雨后有什么感受?學生絡繹不絕地舉起手,紛紛發表自己的親身體驗。由此學生傾聽到了雨的歌唱,踩出了動感的旋律,流動的畫面。可見,問題提得恰到好處,學生很有興趣回答。通過這個問題的設計和鋪墊,再聽歌曲的時候學生對歌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又如,欣賞音樂《森林水車》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帶著“你能從音樂中聽出什么?”這一問題去聽音樂。音樂響起,課堂異常安靜,學生都在腦海里浮現森林景象。音樂結束,教師開始問學生聽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聽到了小鳥的叫聲,有的學生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森林中小溪流淌的情景……經此一問,把學生帶到了想象的世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音樂中要表現的深層含義,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二、提問要從學情出發,富有趣味性、懸念性
提問的順序要由淺入深,呈階梯狀行進。這種提問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能促進學生參與教學的對話,激發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小學低年級學生,大多活潑好動、富于幻想,所以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多問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案例1:欣賞《捉迷藏》樂曲。
師:今天,我們欣賞的樂曲和我們平時經常玩的一種游戲有關,邊聽邊猜猜是什么游戲?(播放樂曲《捉迷藏》旋律1,學生初聽片段……)
生:跳繩、跳皮筋、切西瓜、貼人追逐……
師:其中的一個孩子緊張又著急地摸來轉去,另外一些人卻既興奮又開心……(多媒體出示兒童畫畫面)。
生:捉迷藏。
這種提問,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結構也就順勢展開。
案例2:欣賞民間打擊樂《鴨子拌嘴》時,教師先讓學生聽辨小镲與大镲各代表小鴨子和大鴨子,再用語言導入:“有一天,一群鴨子在鴨媽媽的帶領下去河邊玩耍。它們歡快地拍動翅膀,相互問好還‘嘎嘎嘎地叫著。它們有的在小河里游泳,有的在草地上做游戲,可快樂了!周圍的動物都很羨慕它們……那么這群鴨子一直這樣友好地相處嗎?請小朋友帶著這個問題仔細地聆聽樂曲找找答案!”
這種懸念式的提問,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欲望,學生聆聽音樂就特別認真,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三、提問要由淺入深,具有層次性、目的性
提問的順序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呈階梯狀行進。這種提問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能促進學生參與教學的對話,激發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老師在分析作品時,要吃透教材,引導學生從各個音樂要素進行聆聽,有層次的、目的性地去提問。
案例3:欣賞《春到沂河》時,可這樣設計提問:(1)初聽全曲,樂曲展現的沂河是什么樣的?(2)聆聽引子,呈現在眼前的沂河是什么樣的?你聽出是用什么樂器來表現的?(3)聆聽第一樂段,音樂在力度和情緒上有沒有變化?你想象到什么?(4)你們會用怎樣的動作表現愉快勞動的情景?
上述案例,教師從引導學生結合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去分析理解,并通過律動以及表演樂曲,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方法,使學生對樂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體驗的過程中,加強了對音樂的記憶。
四、提問要促進生成,具有啟發性、探索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藝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有的生成對推進教學、達到教學目標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這時候,教師應采用追問的形式,適時引導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研究,升華樂曲所表達的音樂情感。以下案例中的教師不僅圍繞音樂特點提出了開放性問題,而且面對教學的生成采取了新的有效提問。
案例:《鳥店》。
師:鳥兒們在自己的天堂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它們怎么也沒有想到……(生聆聽第三樂段)
師:聽了這段音樂,你覺得將要發生什么事?
生1:大灰狼來了,它想吃掉小鳥!
生2:是貓,音樂里有貓叫的聲音。
師:對,是貓!在這緊張危險的時刻,你覺得小鳥會不會被貓吃掉呢?(隨機將問題變為質疑拋向學生)如果你是作曲家,接下來的音樂是什么樣的情緒呢?
生1:應該是悲傷吧,因為小鳥被吃掉了。
生2:我覺得是歡快,小貓為了吃到小鳥向上跳躍碰掉了鳥籠,籠門撞開,小鳥飛出去了,從此它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它感到開心極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情景作有效的提問,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而且也是提升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的有效途徑。開放性的問題具備教學生成的可能,在這種可能下,教師抓住了教學的契機,成就了音樂課堂的精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有效提問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作用。事實上,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有效提問,對于音樂教學同樣重要。因此,我們不能只片面地研究種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更應注重教學的細節性問題。讓我們共同研究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從而去研究課堂教學,用探究性、啟發性問題,撞擊學生心靈的火花,引導學生參與音樂體驗,享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蔡文杰.音樂生成性教學淺談[J].中國音樂教育,2012(10).
[2]高燕婷.淺談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提問[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0(11).
[3]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育心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