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梅+林偉
【摘要】比較分析法在教學中是被廣泛采用的一種方法,本文在分析稅法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從視同銷售行為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會計收入計算中的處理、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的差異、稅制改革前后變化三個方面用具體事例來闡述比較分析法在稅法教學中的應用以及它對教學效果的提升作用。
【關鍵詞】比較分析法 稅法教學 應用
稅法課程是大學財務類專業必修課程,掌握稅法知識是學生畢業后勝任實務工作的必要條件。因此如何在稅法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
一、稅法課程的特點分析
1.稅法課程內容龐雜而抽象
我國目前的稅法體系主要由17個稅收實體稅法和稅收征管法組成,每一種實體稅法的計稅依據、計稅方法、稅收優惠政策各不相同,內容龐雜,而且有些教材除了18個稅種外,還會加上國際稅收、稅務行政法規、稅務籌劃、稅務代理等相關知識,這使得學生學習有相當的難度。此外,稅法因其法律屬性,教材中多的是法律條文,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十分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稅法課程的學科關聯性強
稅法教學中會涉及到會計、財務管理、國際貿易、金融學,及其他經濟法這些跨學科的知識。這不但要求教師需具備相關知識,同樣也需要學生有這些前期知識儲備,否則,即使老師講的最好,學生也很難深刻理解和掌握稅法的相關內容。
3.稅法教材建設滯后于政策的更新
我國稅法體系中,除了《稅收征管法》、《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和《車船稅法》是人大立法的法律,其余14個稅種都是由國務院制定的暫行條例,其法律條文內容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同時,稅收政策作為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之一,政府經常會對稅收政策作出調整。這使得即使每年重新編著的注會教材也滯后于政府對稅法的最新規定。
二、比較分析法在稅法教學中的應用
比較分析法是把一些相近的概念用聯系和對比的方法進行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基于稅法課程的特點,教學中應用比較分析法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的措施之一。
1.視同銷售行為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會計收入計算中的處理比較。
增值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法下都有視同銷售行為,如:貨物在不同縣市的總分機構之間移送,自產貨物用于贈送他人、職工集體福利、分配和對外投資,其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會計處理上有所不同。
如果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兩個章節分別講授各自的處理方法學生難以分辨,用比較分析法來對比三者之間的異同之處,并用圖的形式呈現三者之間的關系,清晰明了,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
2.企業所得稅法中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的比較。企業所得稅法與會計學課程聯系最為緊密,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之間的差異運用比較分析法教學更易被學生理解與辨別。差異分為時間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
時間性差異是指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認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例如企業會計核算時對某生產用的機器設備計算折舊,按5年計提,每年100000元。但是稅法規定該固定資產需按10年計提折舊,每年只能計提50000元。故應納稅所得額應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增加100000-50000=50000元。但5年后會計核算不再計提折舊,但是稅法規定還可再計提5年,此時每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就應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減少50000元。
永久性差異是指由于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計算的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例如公司對外公益性捐贈100萬元,非公益性捐贈20萬元。這120萬元在計算會計利潤時都可作為營業外支出列支。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公益性捐贈只能在會計利潤的12%以內列支,非公益性捐贈都不能在稅前扣除。假定該公司當年會計利潤是800萬元,則應納稅所得額為800+(100-800×12%)+20=824萬元。
3.稅制改革前后變化的比較。我國近年一直在對稅制進行改革,特別是營改增的試點與推廣,因教材不能及時跟上改革的速度,給稅法教學帶來一定難度。教學中應用比較分析法對改革前后的稅制變化進行對比呈現給學生,可以讓學生了解改革的進程。再用具體案例比較改革前后同一項目的稅負變化,可以使學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如交通運輸業雖因營改增稅率提高,但也讓原來不能抵扣的購入交通工具、加油產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抵扣,總體稅負下降。
三、結束語
在稅法課程教學中應用比較分析應用法,讓有關知識點變得更加直觀和便于記憶,可讓學生知同而辨異,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從而提高稅法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煥玲.應用型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民營科技,2016(12):189.
[2]王曉燕,張杰.對我國高校財稅法教學改革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4(04):264-265.
[3]王燕.探討比較分析法在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中的運用問題[J].現代經濟信息,2015(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