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楓
1646年,四川,彭山岷江江口,打著大西王朝旗號的大小戰船千帆蔽日,戰鼓喧鳴。只要沖破最后的封鎖線,順江而下,張獻忠和他的大西王朝就將絕處逢生。
火,又是火,正如當年的赤壁,一世梟雄大西皇帝張獻忠也沒能打破這個魔咒,轉瞬間檣櫓灰飛煙滅。差不多拼上了全部家當的張獻忠幾乎全軍覆沒,戰船盡毀,浮尸塞江,難以計數的金銀財寶沉落江底。張獻忠雖勉強逃過一劫,但還沒等到這一年過完,他的光影就跟那些沉落江底的金銀的命運一樣,迅速被泥沙所掩蓋。
江水一直在流,時間一直在走,直到370多年后的今天,當年的人早已腐滅不存,但當年的江口沉銀卻如幽靈般一點點閃現,并終于重見天日。這批沉銀和它們曾經的主人張獻忠再一次攪動了世人的關注,仿佛在無聲地宣告——大西王又回到了人們的視線當中!
天災人亂
在中國歷史人物里,張獻忠的名氣不算小,人們常常拿他跟逼得崇禎皇帝死社稷的李自成并論。他們是陜北老鄉,更是同年出生,有著極為相似的人生履歷,也差不多前后腳從歷史舞臺謝幕,都曾被認為是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
且不管“農民起義領袖”這個稱謂現在是否還合適,但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說張獻忠為一時之人雄倒是不差的。
張獻忠生得一副好身形,身高壯碩,面黃,下巴似虎,故人送外號“黃虎”。他出生在陜西定邊的普通人家,家境略貧苦,少時讀了些書但肯定不多。長大后當過捕快,又當過兵。在軍營中因行兇差點被斬首,多虧了主將陳洪范看他相貌奇特,為他向總兵官求情。
離開兵營后的張獻忠只得入匪為寇。當時的陜西,已是連年干旱災荒,據延安府當時的奏報,“民爭采山間蓬草為食。蓬草盡,則剝樹皮而食。樹皮盡,則掘山中石塊而食……”連年如此光景,饑民只能相聚為寇,與其坐等餓死,不如為寇而生。還不僅僅是饑民,不斷裁撤的邊兵、驛卒同樣衣食不飽,干脆也拉起隊伍成匪,李自成不就是當時被裁撤的驛卒之一嗎?由此,群寇四起,小匪逐漸匯成大匪,明末大起義的洪流一發而不可收。
1630年(崇禎三年),薊遼督師袁崇煥被凌遲處死。陜西各路農民軍也在這一年紛紛起事,張獻忠聚米脂十八寨一眾人等加入到了王嘉胤的暴動隊伍中,自號“八大王”。有過從軍經歷且剽悍果勇的張獻忠,在王嘉胤的隊伍中獨當一面,屢立戰功,很快便成長為農民軍中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
第二年,王嘉胤死,張獻忠又成了以王自用為首的三十六營中最為強勁的一營。當然,這時的所謂不容小覷也僅僅是在農民軍內部而言,面對大明的正規軍,張獻忠等一眾也只能拿出流寇的本領。抽個空就打、就搶,打不過就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組織性差,更多時候都是單獨為戰,偶爾合伙起事也是干完就散。
這種作戰形式,可以說貫穿了張獻忠的一生。
打不死的“小強”
張獻忠能打,能跑,流寇生涯十多年,從西到東,從北到南,他流動范圍之廣令人吃驚。打過勝仗無數,打過敗仗也是無數,洪承疇、曹文昭、盧象昇、左良玉、祖寬、楊嗣昌……當時大明能拎出來的幾乎所有名將,都和張獻忠交過手,但就是誰也沒有辦法徹底消滅他,真是打不死的“小強”。
我們簡單羅列一下張獻忠的流寇軌跡:
1631年(崇禎四年),洪承疇任陜西三邊總督,張獻忠等戰之不過,只得投降接受招撫。沒多久,又叛,入山西與各路農民軍一起焚掠。
1633年(崇禎六年),曹文昭、左良玉對境內農民軍窮追猛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紛紛逃入河南,陷入明軍包圍圈。
1634年(崇禎七年),皇太極進攻大同,曹文昭被調離,農民軍趁機突圍,四散奔走。張獻忠入川,攻陷夔州,進圍太平,敗于重慶女總兵秦良玉,潰逃陜西。
1635年(崇禎八年),張獻忠再入河南,被困。滎陽十三家頭領大會后,農民軍突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向東挺近,連破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各縣,直至安徽鳳陽,燒了朱元璋祖墳、殺盡鳳陽富戶后逍遙而去。其后,張獻忠繼續南下,接連攻克安徽廬州、安慶、和州、滁州,一直沿長江打到江蘇儀征,一路所向披靡。后又回師向西,同馬守應會師于湖北麻城。接著,進入河南,又進入陜西,由商洛打回關中,與高迎祥在鳳翔會合。不久,又入河南,敗于祖寬而遁逃山中。
1636年(崇禎九年),農民軍已發展壯大到幾十萬人,在河南會合時,常連營百里,而當時張獻忠的部隊就有十萬人以上。這一年,闖王高迎祥被俘,凌遲處死。張獻忠游戰于河南、安徽、湖廣。
1637年(崇禎十年),在楊嗣昌組織的圍剿下,各路農民軍幾被打垮,張獻忠退守谷城,再次投降接受招撫。
1639年(崇禎十二年),張獻忠于谷城再反,隨后又入河南。
1640年(崇禎十三年),張獻忠二次入川。
1641年(崇禎十四年),在四川游蕩半年的張獻忠又打回湖北,直取襄陽,殺了襄王朱翊銘和貴陽王朱常法,盡占府庫軍餉。又入河南,于信陽被左良玉所敗。轉投李自成,因不想被收編而險遭殺害,幸得羅汝才相幫逃脫。
1642年(崇禎十五年),張獻忠重整旗鼓,大殺江南。
1643年(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接連攻陷廣濟、蘄州、蘄水,進入黃州。又西進攻陷漢陽、武昌,殺楚王朱華奎。占楚王府第,僭號稱王,鑄造西王寶印,偽設尚書、總督、巡撫等官,開科取士。此后,南下湖南,鏖戰于湖廣、江西,攻陷多城。
1644年(崇禎十七年),恐吳越之地不能久留,再入四川,攻陷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朝,改元大順。
至此,張獻忠的流寇生涯終于算是結束了。但是,他在川稱帝的三年卻沒給他帶來一絲安定,冥冥中氣數已盡,隨著流寇身份的洗刷,他的人生也似乎完成了使命,開始歸向盡頭。
與天較勁
“天有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這是大順二年張獻忠命人在四川廣漢所立之碑的碑文。綜觀張獻忠的一生,他對這個“天”恐怕還真是存有復雜的情感。
天不與物,災荒沒糧食,他揭竿而起,與天爭,與命爭。流寇半生,生死時常艱難,而他總是能夠絕處逢生,天又奈其何。殺人如麻又怎樣?還不是稱王稱帝?;蛟S張獻忠從來就不服這個“天”,也不屑這個“天”。
與天斗,這個勁隨著他不斷地戰、不斷地敗、又不斷地戰而愈較愈厲,特別是稱王之后。1643年,攻陷武昌稱王后,張獻忠又拿下了岳州,但當他想渡過洞庭湖時,按例先卜問了神靈。結果不吉,他便將占卜之物丟到地上,破口大罵。據說,將渡時,狂風大作,張獻忠大怒,將千艘巨船連起來,載上婦女,點火焚燒,將水面照得如同白晝,跟天較勁。
1644年,張獻忠攻破重慶,殺瑞王朱常浩。這一日,晴空無云卻有雷聲,張獻忠的隊伍里很多人都受到了震驚。張獻忠由此大怒,遂引發大炮與天較量。
真乃一渾人!
直到最后的江口之戰,他期望能像以往那樣絕處逢生。但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錯了,沒能較過這個“天”??v使他僥幸逃脫,但最后身死箭下之時,他可曾想過他的最后一口氣竟是這般草草咽下,如同路人。
更讓人嗟嘆的是,張獻忠一生都在與明軍抗爭,但卻身死清軍之手,而他的部下更是在他身死后投奔了南明政權,成為保明抗清的一只骨干力量。是與非,對與錯,天數究竟幾何,真是只能自思自量了。
大西王的謎團
在明末清初的中華大地上,曾經四顆帝星并現,只不過,相比于中國大歷史里的大明、大清,大順李自成和大西張獻忠就如同兩顆流星短瞬劃過了天際。
李自成留下了愛恨家國的演繹傳說,300多年一直為世人津津樂道。
張獻忠呢,他也留下了兩個謎團。其一,他是那個傳說中屠了四川的魔王嗎?(這個謎團將在后文揭曉)。其二,他的寶藏到底沉在了哪里?他的寶藏究竟有多少?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边@是流傳在江口鎮的一首民謠,據說它是破解張獻忠沉銀的密碼。比較巧合的是,在江口附近,真有石牛山和石鼓山。當然,江口沉銀絕不僅僅是傳說,它既確確實實地記載于各種筆記史乘中,又在300多年的時間里,不斷從江中有所發現。
江口沉銀究竟能解開哪些大西王朝的秘密?如今,隨著江口陳銀考古發掘的開展,答案似乎就要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