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蘭
齊白石的繪畫以寫意花鳥為大宗,兼及水族、人物、山水、蔬果、草蟲等各個門類。其中齊白石筆下的草蟲尤具特色,涉及種類多達百種。
這些草蟲既來自于他兒時的記憶,更源于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工筆草蟲栩栩如生,形態的逼真無以復加,實不輸于真實世界的草蟲;寫意草蟲雖寥寥數筆,仍生動傳神。最為可貴的是,他將大寫意的花卉和工細的草蟲完美結合,不僅將中國畫工筆與寫意兩種表現形式發揮到極致,而且符合他對于中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雅俗共賞的美學追求。
這些平凡的小生靈飽含了老人對大自然深沉的真情,每每觀之,往往令人動容。
早年齊白石在鄉間做木匠時,便曾學習雕刻草蟲。拜入胡沁園門下后,曾隨恩師學習畫蟲技法。除此之外,生活在湖南湘潭鄉間的齊白石常入鄉野間對草蟲進行仔細觀察,尤其是在幽居時期,齊白石曾捕養昆蟲注視其特點,做直接的寫生練習。歷史既久,齊白石此時工致入微的草蟲畫逐漸開始走向“自然傳神”。
初到北京時,齊白石的草蟲畫已聞名京城,許多人對他這種工致傳神的草蟲尤為傾心。定居北京后的齊白石,經過“衰年變法”,創立了“紅花墨葉”大寫意花鳥畫。為了解決“大墨筆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神似”的問題,齊白石反復琢磨與實驗,最終悟道“要寫生而后寫意,寫意而后復寫生,自能形神俱見”的道理。此后,齊白石的草蟲在早期寫實的基礎上更為傳神。雖細致入微,卻又高度概括,精煉而不失之瑣碎。
此外,齊白石還嘗試對中國傳統的工筆草蟲畫進行變革,將工蟲與大寫意花卉結合起來,創立了“工蟲花卉”的獨特樣式。其筆下的草蟲也由原來的花卉點景狀,趨向于對“小生靈”的人文觀照,由初期畫面中的“炫技”,發展成融為整體的“點睛之筆”。
1957年,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成立,齊白石擔任名譽院長,這也是老人生前的最后一項榮譽。齊白石去世后,家屬將老人保存一生的珍貴作品悉數捐獻給了國家,并交由北京畫院收藏。如今,北京畫院也成為全世界收藏齊白石作品數量最多、體系最完備的藝術機構。2005年,北京畫院美術館成立,即以“草間偷活——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作為開館首展。2015年開館十周年之際,北京畫院美術館又聯合國內多家藝術機構舉辦了“可惜無聲——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之二”展覽。
今年是北京畫院建院六十周年,江蘇省美術館邀北京畫院共同舉辦了“出居聲響——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展覽。“出居聲響”,源自齊白石筆下的工蟲手卷——《出居聲響》,同時也寓意著白石老人的草蟲經典走出北京,在江蘇的千家萬戶中結識更多的藝術知音。據介紹,此次展覽作為北京畫院“華彩丹青一甲子”的重要紀念活動,也是江蘇省美術館繼“經典·呂鳳子”之后經典大師系列的新篇章,將展至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