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小小瓷片就像一根杠桿,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堅實支點,修訂了中國陶瓷史、中國美術史以及中國外貿史。
一顆牙齒,讓我們知道了元謀猿人。一塊頭蓋骨,讓我們知道了北京猿人。一枚瓷片,又能讓我們破譯怎樣的秘密呢?
明清之前,匠人姓氏和制作年代出現在工藝品上的情況極為罕見,這為今人考證器物的產生年代與社會背景,布設了許多盲點與難點。但是,文物環境提供的信息還能為我們提供管窺蠡測的路徑。比如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不少人認為在宋代與明代之間,應該有藍底白花的瓷器存在,但許多人還是將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當作明代永宣時期所出的粗陋產品。直到上世紀50年代美國人約翰·波普通過對英國、伊朗、土耳其等國博物館所藏數十件青花瓷器的考察,撰寫了《14世紀青花瓷器:伊斯坦布爾托布卡普宮博物館所藏中國瓷器》一書,尤其是他以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一對寫有“元至正十一年”紀年題記的象耳大瓶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讓國內專家有如夢初醒、醍醐灌頂之感。
元青花的概念讓中國專家腦洞大開,那么它就是中國青花瓷的肇始?倒也未必,1957年和1970年,考古專家先后在浙江龍泉和紹興兩座宋塔塔基下的夯土層里出土了一共十幾枚青花瓷碎片,有人據此提出了青花瓷始燒于宋代的說法。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又有人在揚州唐城建筑工地上發現了一枚繪有幾何圖案的青花瓷片,這塊瓷片為研究我國青花瓷起源開啟了新思路。多年之后,在揚州舊唐城遺址范圍內再次出土了十多枚青花瓷片,關于青花瓷始燒于唐代的說法就有了更加有力的證明。
小小瓷片就像一根杠桿,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堅實支點,修訂了中國陶瓷史、中國美術史以及中國外貿史。
沈勝利先生是中國文物界公認的老法師,精通玉器、瓷器、字畫以及雜件鑒定。他19歲就進入上海市工藝品進口公司工作,拜孫經品先生為師。孫經品先生送了一枚南宋修內司官窯的瓷片作為見面禮,引導學生從標本入手進行研究。后來沈勝利還拜蘇州市文物商店專家張永昌先生和王志敏先生為師,兩位業師也囑咐他通過多種渠道收集瓷片,數十年來,沈勝利每遇赴外省市公干,就在古運河、古碼頭、建筑地工等處撿拾瓷片。集沙成塔,蔚為大觀。
瓷片是歷史遺存,是某個過程的原始記錄,隱藏在瓷片中的真實信息也許是我們現有典籍中沒有記載的,更是我們現有經驗不能涵蓋的。解讀一枚有價值的瓷片,相當對同類的完整瓷器做一次造型分析,更可能填補某項空白。這次,他攜學生劉國斌、公子沈愷宇策劃并編撰《談瓷侃片——中國歷代名窯瓷片鑒賞》一書,從數十年來撿拾、購買、交流而來的一千多枚瓷片中遴選出兩百多枚,力求做到每一枚都有不可替代的標本價值。
劉國斌早年躋身文物系統,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他以書畫與漆器收藏怡養性情,略窺門徑,轉而兼攻陶瓷收藏,成為沈老嫡傳弟子,鑒賞水平與日俱進。沈公子愷宇兄幼承庭訓,思路開闊,觸類旁通,進步神速。
那么收藏愛好者可從《談瓷侃片》這本書中獲得什么呢?首先當然是鑒定知識,瓷片對于進一步考察陶瓷的工藝特征是極有幫助的,通過它可以辨識胎骨的疏松與堅致、釉面的肥厚與瑩薄、窯爐的溫度、氣氛以及工匠淘煉、利胎、修胎、施釉方法等。還有歷史常識,比如附載在陶瓷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從器物上面的圖案紋飾,考察作者的創作意圖與時代風氣。總之,這本令人目不暇接的鑒賞圖書,兼有學術研究和純粹審美的作用,它是廣大陶瓷收藏愛好者和美術工作者的良師益友,也是博物館陶瓷陳列與研究的有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