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能指的是運動員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能由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三個因素構成。體能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可分為一般體能訓練和專項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主要服務于專項競賽,以追求在專項競技比賽中創造優異運動成績所需的運動體能為目標,不同運動項目的體能訓練,其訓練中的側重點也不同。良好的體能是技術訓練的基礎,因此,專項體能訓練的科學化分析及訓練在各專項訓練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競技運動;體操;體能訓練
1 體能的概述
體能一詞最早源于美國,從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德國人稱為工作能力,法國人稱之身體適應,日本人稱為體力,香港、臺灣的學者將之翻譯為“體適能”,“體適能”側重于身體健康、大眾健康。
陳道明等指出:日本的“體力”一詞的相當于是我國的體質這一概念;劉新華也持同一觀點,他同時提出,在日本,對體力這一概念的解釋也有多種,大體上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概念和松田巖男等的定義基本一致;狹義的概念只是指身體的能力,把身體的活動作為重點,認為體力不包括精神的能力。多數贊成廣義的概念。
1.1一般體能與專項體能的關系
對于一般體能的訓練,訓練時采用多種多樣的非專項的身體練習,一般體能訓練可全面的發展運動員的五項基本素質,改造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增進身體健康,提高運動員各個器官系統的機能,使人體各個部位得到均衡發展,同時可為提高專項運動能力打下基礎。
1.2體能的構成因素
構成體能的三因素——身體形態、身體機能、運動素質,此三者之間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作用,卻也彼此密切聯系、彼此制約、相互影響,其中任意一個因素的水平變動,都會影響體能整體的水平,此三因素之中,素質是體能的外在表現,包括速度素質、力量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和靈敏素質,因此在訓練中多以發展各運動素質為訓練的基本內容。
1.2.1競技體操項目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概念
田麥久在其專著《運動訓練學》一書中這樣解釋身體形態:身體形態是指人體外部于內部的形狀特征。反映外部形態特征的指標有高度身高、坐高、足弓高等、長度腿長、臂長、手長、頭長、頸長、足長等、圍度胸圍、腰圍、臀圍、腿圍、臂圍等、寬度肩寬、骸寬等和充實度體重、皮褶厚度等。反映內部形態的指標有各肌肉及心臟縱橫肌的形狀與橫斷面等。
不同項目對身體形態的要求是不同的。競技體操屬于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目,對運動員身體形態的要求相對較高,它不但要求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利于比賽動作的完成,還要符合相應美學特征。此項群運動員(以女子為例)的體型特征一般為:身體勻稱、五官端正,“個小體輕”但又不會太矮,手腳大。太矮不但會影響動作的幅度和動作的優美程度,而且也還會影響跳馬、自由操等項目的技術的完成;手腳大可以保證平衡木更為穩定。
1.2.2競技體操項目運動員的身體機能
身體機能是指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的評定無法用肉眼直觀看出來,主要通過一些相關的生理生化指標的檢測來體現出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水平差異,檢測需要借助與需要檢測的身體指標相應的科學儀器來完成,不同的生理指標所反映的相關身體機能不一樣,不同的運動項目根據其運動項目特點,其身體機能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也不一樣。
一般為了評定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水平,例如我們需要檢查運動員的肺功能,那我們常用的檢測指標有慢肺活量(S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自由肺活量(MVV)等;血紅蛋白值的測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個運動員在運動時,利用氧的能力;心電圖的測試圖及相關數據能幫我們了解運動員的心臟的泵血功能及運動員的個體差異;還有一些相關的無氧、有氧工作能力、肌力、肌電圖、血乳酸、血糖、骨密度等的測評。這些相關的生理生化指標都能科學地指導教練員進行運動員的訓練計劃合理的調整和安排。
1984年,劉慧榮、秦孝梅等在《對我國田徑、游泳、排球、體操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的研究》中得出結論:體操運動員心肺功能較差,可能是項目特點的要求,但為適應長時間訓練和比賽,提高運動員心肺功能是很重要的。
1.2.3競技體操項目運動素質
運動素質是體能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和靈敏素質。力量素質根據不同專項所需力量素質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從運動訓練實踐的需要出發,競技體操要求運動員具有較大的克服自身體重的能力,一方面要求運動員具有較大的最大力量,另一方面要求運動員體重不能過大,即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相對力量。
速度素質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不同運動項目對速度素質的要求不一樣,對于競技體操來講主要是注重快速完成動作的能力,常做的練習有: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若干次俯臥撐,快速“兩頭起”,原地跳起快速轉體等練習。
耐力素質是指機體堅持長時間運動的能力競技運動中,大部分運動項目都需要持續較長時間,運動員需要保證競賽中動作強度和較好的動作質量,就必須要有較好的耐力素質作為基礎。競技體操中對運動員的專項耐力要求較高,需要以最佳技術重復完成完整比賽動作的能力。優秀的體操選手一次訓練課中可完成30~50套完整練習。
柔韌素質一般可分為一般柔韌素質和專項柔韌素質。專項柔韌素質指的是各類專項所應具備的符合專項的柔韌要求。
靈敏素質是指在各種突然變換的條件下,運動員能夠迅速、準確、協調地改變身體運動的空間位置和運動方向以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競技體操運動員在靈敏素質方面的要求也較高,競技體操中男子6項、女子4項,其在競賽中經常會遇到器材,場地及現場觀眾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及時對此類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合理的應對措施,就需要運動員具有良好的靈敏素質作為自身能力的一個重要支撐。
2 競技體操項目體能訓練
2.1競技體操項目運動屬性及特征
體操項目是我國一直以來的優勢項目,北京奧運會的輝煌戰績令世界有目共睹,競技體操作為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難,其在比賽中的成績評定主要通過運動員所完成的動作的難度、質量、美勢和穩定程度為依據來評定成績。體操項目的運動特征可概括為“高、難、險、美、飄、穩”,其中“高、難、險”是競技的核心,“美、飄、穩”是得分的關鍵,也是難美類項群運動形態的主要特征。
現代競技體操的比賽對運動員的體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為完整的比賽規格包括有資格賽、全能決賽、團體決賽、單項決賽4種比賽。男子體操包括自由體操、鞍馬、吊環、跳馬、雙杠和單杠6個項目,女子體操包括跳馬、高低杠、平衡木和自由操4個項目。如果運動員4種比賽都能夠參加的話,那么男運動員就需要進行24項次比賽,女運動員則需要參加16項次比賽。對于競技體操來說,技術是其最主要的制勝因素,但是良好的體能是贏得比賽的關鍵。如此大運動量的比賽強度,對我們體操運動員的體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就對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對體能訓練這部分的訓練方法、訓練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競技體操體能訓練方法及手段
2.2.1力量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力量訓練的基本方法有5種:動力性等張收縮訓練、靜力性等長收縮訓練、等動收縮訓練、超等長收縮訓練和循環訓練法。
動力性等張收縮訓練可分為兩種工作形式,一種是動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另一種是動力性離心退讓性工作。與向心訓練相比,退讓訓練能克服更大阻力,可以更有效地發展“制動力量”,在競技體操中經常會有借助制動來完成技術動作的要領,那么做一些相應的退讓訓練就可以發展四肢的制動力量,從而更好地完成動作,保證動作質量。
超等長收縮的練習有助于發展體操運動員的彈跳能力,超等長收縮的訓練對體操運動員技巧串的完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區別于其他力量訓練的優點在于產生的興奮高度同步,強度大而集中,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同時參與工作,使肌肉產生短促而有力的收縮。
力量訓練的手段:負重練習(運用杠鈴、壺鈴、沙袋等訓練器械練習);對抗性練習(雙人頂、推、拉等靜力性對抗練習);發展力量素質克服彈性物體的練習(如拉力器、橡皮帶、蹦床等);發展關節的力量素質及核心穩定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如引體向上,倒立推起,縱跳等)。
2.2.2速度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1)利用外界助力控制運動員的動作速度。如在體操訓練中,教練員常常用助力提高運動員完成某一技術環節是的動作速度。例如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若干次俯臥撐,快速兩頭起,原地起跳快速轉體等。
(2)借助信號刺激提高動作速度,例如在體操自由操的成套練習時,教練員常采用口令或拍手等信號來提醒運動員成套完成中應著重注意的節拍或技術動作的要領等。
(3)縮小完成聯系的空間和時間界限。體操的團身轉動速度與身體的團身半徑有關,半徑越小,轉速越快。
2.2.3耐力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1)重視運動員呼吸能力的培養。機體是通過提高呼吸頻率和加深呼吸深度來吸取氧氣的,一般未參加過運動訓練的人主要以加快呼吸頻率來提供機體氧氣的供給,而高水平運動員主要以加大呼吸深度來改善對體內氧氣的供給。各個項目的運動員都應加強呼吸節奏與動作節奏的協調一致的訓練,呼吸節奏紊亂無序會打亂動作節奏,最終影響運動成績。
(2)在耐力素質必須注意對運動員意志品質的培養,外界環境如氣壓過低,溫度過高或溫度過低都將對個人耐力產生極大影響,在外界環境不夠理想的情況下,耐力的好壞主要體現在一個運動員的意志力是否足夠堅強。
(3)耐力素質訓練特別是體操項目的耐力訓練,應該充分考慮到其運動訓練周期相當長這一因素,在耐力素質的訓練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年齡階段這一影響因素,注意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的科學分配及側重階段,抓住每位運動員耐力素質提高速度較快的階段,發展好運動員的耐力素質,為以后的比賽打下基礎。
(4)發展耐力素質的活動多種多樣,如登山,騎自行車,活動性游戲及球類運動等。
2.2.4柔韌訓練的方法及手段
(1)柔韌性練習基本上采用拉伸法,主要有動力拉伸法和靜力拉伸法,在體操訓練中,常常把這兩種拉伸法結合起來,更能達到效果。
(2)競技體操其獨有的項目特點對專項素質有著極高要求,發展肩部、臂部、腿部和腳部的柔韌性的主要手段有:壓、搬、劈、擺、踢、繃及繞環等練習;發展腰部的柔韌性主要手段有:站立體前屈、俯臥背伸、甩腰及繞環等練習。
2.2.5靈敏訓練的方法及手段
(1)讓運動員在跑跳過程中準確迅速地做出各種動作,如變速跑,各種躲閃及突然起跳等動作。體操訓練可以利用專項器材來輔助做一些訓練靈敏素質的游戲。
(2)各種調整身體方位的練習,如利用體操器械做各種較復雜的動作等。
(3)各種改變方位的追逐性游戲和對各種信號做出復雜應答的游戲等。
3 結論
競技體操體能的物質基礎在于競技體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結構和各器官系統的機能。體能訓練要具有科學性,符合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結構,競技體操體能訓練必須要適應運動員的比賽需要,其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運動員的專項競技能力,因此體能訓練的方法和手段必須要符合競技體操運動的動作技術要求,在訓練中要有針對性地發展所需各項專項體能。在力求滿足競技體操運動對專項體能需要的同時,還要求對技術的發展有正向遷移的作用,使技術訓練和體能訓練相輔相成,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周萍.競技體操運動員體能訓練初探[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3]劉瑞.女性競技體操對女子身體形態美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13):99-100.
[4]劉慧榮,楊天樂,陸紹中等.對我國田徑、游泳、排球、體操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84,(04):203-211+254.
[5]呂萬剛.試論競技體操訓練方法手段創新[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01):37-38.
[6]胡亦海.競技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
[7]胡亦海.競技運動特征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王曉艷,女,研究生在讀;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