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閱有關文獻了解到陳昌凱和徐琴美老師在《心理健康與教育》中通過故事評定法分析了3~6歲幼兒對攻擊性行為的認知評價,結果表明:該年齡段的幼兒對攻擊性行為的認知已經達到一定的成熟度,開始考慮攻擊性行為的條件與方式。根據有關研究表明:對事情的認知決定個人的態度從而選擇應對的行為方式。所以就更加需要成人從內外因素分析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只有了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才能夠加以預防和制止。
一、攻擊性行為的定義
又稱為侵犯行為,是一種反社會行為的表現形式,是別人排斥的,處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對他人的敵視,傷害,破壞性行為。是幼兒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身心發展過程中還未形成良好的適應能力從而造成的人際關系不和諧。
二、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對于自身方面的因素
1.先天的遺傳
性格是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從生物學的方面來說,是幼兒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幼兒的生理特征。有的幼兒出生開始就是容易急躁,這樣的幼兒長大遇事稍有不順就容易大發雷霆,也就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2.自我勝任感和重要感
在學前教育研究的《幼兒自尊與攻擊性行為的特點及關系研究》一文中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采用SPSS數據分析處理得出,總體自尊和各個維度都與產生攻擊性行為呈顯著負相關,其中最為密切的是自我勝任感和重要感。自我勝任感低就會自我否定,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擔心拒絕從而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攻擊性行為的起因是挫折,在向著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遇到阻礙就會產生挫折感,在行為上就表現除攻擊性行為。其次是重要感,許多幼兒感覺到自己被他人忽視的時候,就想要引起重視和注意,往往攻擊性行為就會引起大家的重視和注意,于是強化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二)外界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就包括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成員的自身性格,家庭教養方式。根據有關研究表明,在家庭關系融洽,家庭氛圍溫暖和諧中成長的幼兒,較家庭關系緊張中成長的幼兒對待他人的態度更加的友好,幼兒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身心受到潛移默化,也會渴望家庭之外與他人的友好和諧相處;其次是家庭主要成員的性格,多指父母的性格。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許多行為,處事方式都是在幼兒眼里作為學習模仿的對象;目前主要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溺愛、放任、專制、慈嚴結合,根據有關研究其中溺愛、放任和專制都會強化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只有慈嚴結合的家庭教養方式才最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2.動畫片
班杜拉曾提出:人類的許多行為都是對他人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模仿。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對于行為的好壞無法準確的甄別,認為動畫片中的英雄,為拯救地球,懲強除惡用攻擊性行為的方式是正確的。盲目的模仿自己的“英雄”養成用攻擊性行為來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不加以制止必然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嚴重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動畫片的人物都是理性化的,無論是用武器攻擊,火燒水淹還在高空墜地都是完好無損。成人能夠知道這是假的,但是幼兒會認為是真的無法完全將虛幻與現實區分開,以至于降低了對于攻擊性行為危害的感知。
三、策略
1.有意識的培養幼兒溫和的性格和親社會行為
由于先天遺傳因素,有的幼兒與生俱來的急躁性格就需要后天的控制改善。作為父母首先要有耐心,不能以暴制暴。可以培養孩子的一些興趣,比如:樂器,繪畫,棋藝等,這些技能的學習都是需要孩子能夠耐得住性子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多給幼兒講有關親社會行為的故事可以是加一些自己的創編,融入幼兒熟悉的角色,更容易使幼兒產生共鳴。給幼兒創造幫助別人的機會,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
2.減少幼兒的挫折感,幫助獲得成功體驗
幼兒在挫折感集聚時候,就容易爆發產生攻擊性行為。對于幼兒的適當需求,父母和老師要盡量的滿足,對于無理要求不能夠滿足的時候要向幼兒說明原因,讓幼兒所能接受。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并不是置之不顧,讓幼兒屢試屢敗,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而是作為引導者給予適當的幫助,讓幼兒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但最終完成任務,獲得成就感。幼兒的自尊心主要來自外界的評價,多給予幼兒積極的評價,培養自信心。
3.為幼兒創造適宜的成長環境
人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首先父母要創設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要與孩子耐心的多溝通交流。然后幼兒園教師要以耐心和愛心來幫助幼兒成長,學校的環境創設也要溫馨,豐富。社會大眾傳媒方面,國家和社會要嚴格控制一些幼兒影視作品的流入,嚴格杜絕暴力血腥,黃色污穢的內容。
4.家長陪同孩子看動畫片
家長陪同孩子看動畫片對幼兒成長是非常有利的:一首先可以幫助幼兒對于動畫片進行甄別選擇適合的,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讓幼兒在動畫片中可以快樂的學習,其次家長可以在陪同孩子看動畫片的過程中與孩子交流動畫片的內容,家長可以對動畫片里的一些攻擊性行為進行解釋,在交談過程中了解到幼兒對于攻擊性行為的錯誤認識要及時的給予矯正。
參考文獻:
[1]朱靜.自信心訓練在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中的應用[J].寧波教育學,2013(5):116-118.
[2]楊暢.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J].觀察思考,2012(7):41.
[3]吳霞波.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與應對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0(9):64-65.
[4]姚自慧.矯治和預防幼兒攻擊性行為[J].教育研究,2011(2).
[5]李俊.3~9歲兒童攻擊性行為調查[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10(4):43-46.
[6]蔣俊梅.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及矯正[J].教育探索,2002(8).
[7]黃小蓮.攻擊與被攻擊幼兒教育策略淺釋[J].學前教育研究,2006(6).
[8]錢雪娟.“攻擊”后的反思——幼兒攻擊行為的家庭成因及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4(10).
[9]張馨梅.淺析動畫片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0(2).
[10]龍明慧.電視動畫對幼兒發展的影響[J].科技教育,2011(18).
作者簡介:
鐘原(1994.09—),女,四川省廣安人,南充市順慶區西華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