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羽
當前,媒體融合已成為思想輿論界的重大現實和傳媒業態的重要發展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高度普及,媒體的發展已經步入了全新的時代,新聞傳播主體也由職業新聞工作者獨家壟斷轉變為職業人員與社會公眾共同分享,新聞信源也隨之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微博、微信、博客等越來越多地從由個人化媒體走入大眾傳媒,來自普通民眾的新聞和言論在新聞傳播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媒體融合是新媒體時代媒體發展的最終結果,其對具體社會的輿論格局、媒體格局、文化與思想狀況、使用信息的形式,甚至社會的運轉方式,都具有重要影響。我國在媒體融合對新聞傳播影響方面的研究比較落后,但是媒體融合的趨勢已經初步形成,媒體新聞勢必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融合新聞”也會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
那么,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宣傳的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如何正確認識這一變化,積極應對這一挑戰。在媒體融合時代,公眾獲得更多話語權,新聞生產去中心化,傳播理念平等化,信息傳播多元化、復合化,注重交互性,體現平民視角。作為電視新聞記者,只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所謂的“轉型”才能最終走出電視新聞報道的困境。
一是以公民立場作為出發點。當代社會只有人際輿論場、自媒體輿論場和傳統媒體輿論場三種,而傳統媒體既是宣傳場,又應成為輿論場。就電視媒體記者而言,要秉持公民立場,在正面宣傳的同時還要反映出社情民意,把宣傳場和輿論場統一。而且要把民意表達放在第一位,否則,不僅達不到宣傳效果,反而會引來四面八方的圍攻和質問。因此,作為電視新聞記者,要善于把民眾的意見匯集起來,敢于把真話擺到桌面上,說出人民的心里話,形成社會凝聚力。
二是以全球視域判斷信息價值。高速的信息傳播打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發達的媒體技術可以使“地球村”的居民點對點個人交流。將現在與未來、個體與社會、本地與外地、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外等不同時間、不同地域關聯的事物進行對比,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不起眼的小事可能因巨大的差異性具有珍貴的新聞價值。
三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新聞策略。“由新聞的生產者轉化為問題的求解者”,這既是適應媒體融合時代人人是傳播者的競爭需要,也是政府企業賦予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要求。在社會轉型期,每個政府、企業會遇到大量的內部外部的問題。深入了解群眾、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從報道新聞到呈現問題,從告知信息到引發討論,從平衡觀點到統合眾議,從破除謠言到消弭裂痕,都是新聞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奶粉”問題、“藥費”問題、水電煤氣費用問題等都值得電視新聞記者尋根問底,以便群眾知情放心,以便企業和政府重獲信任或解決實際問題。
四是以內容作為新聞的根本。近年來關于媒體是否以“內容為王”的爭議不斷,有提倡“技術為王”、“產品為王”、“渠道為王”,筆者認為當前媒體提供的信息(內容)還遠遠不能令受眾滿意。電視媒體記者應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以觀眾為中心,找準角度和切入點,突出了互動、評論、調查等特征,打破了過去線性、乏味的電視新聞播報模式,以故事化的方式進行傳播;報道要避免面面俱到,設置懸念,突出重點;出鏡記者淡化主持人角色,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新聞信息采集者,用鏡頭表達觀點,而不是過多地依賴出境記者的嘴;強化深度傳播,消解新媒體“碎片化”、“泛娛樂化”通病,彰顯電視新聞的價值、責任和品質。
五是以數據作為發現新聞的路徑。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數據“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依靠“數據技術”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整合,發現隱藏在數字、抽象事實后面的“新聞故事”;再以形象互動的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新聞,這就是常說的數據新聞的生產方式。目前國外已有不少媒體開始了數據新聞的探索。從某種意義上講,數據即新聞,數據即故事。對于電視記者而言,通過大數據渠道獲取線索輔助報道也將是一種便捷的渠道。
新媒體的發展促使傳統媒體積極尋求新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走上媒體融合之路,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媒介格局,增強媒體競爭力。
在新媒體時代,融合新聞是創新而來的新的新聞傳播方式。為更加有效地應用這種新聞傳播方式,我們應站在全局高度,深入研究媒體融合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借助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研究方法,不僅充分重視與新聞傳播有關的各個重要要素,而且還要有效控制新聞傳播的各個程序,全面展示媒體融合可打破時空限制的優勢,促使新聞傳播更加健康、快速發展,使其能更好地為社會、市場、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