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在中專中文教育體系中,中文課程的文化基礎地位不可撼動,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中文教學作為基礎學科,并沒有充分發揮工具性作用,中職學生的素質發展停止在了某個階段。本文試對中專中文教學的現狀及中文教學的對策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文教學;現狀與對策;中專中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009-01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隨著我國國名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教育相較過去也迎來了比以往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由于中專院校的學生生源與參加全日制高考的大學生源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中專院校在錄取學生時幾乎是無條件的錄取,沒有很大的挑選余地。而在中專院校學習的學生大多數文化基礎薄弱,對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和認識,基本上都是基于父母的堅持和壓迫下才被迫選擇上中專院校繼續學習。這就給中專院校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尤其是對于中文這一公共文化基礎課的教學。
1.中專中文教學的現狀
1.1 對學習認識模糊。由于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標準越來越高,社會上病態的“靠顏值、能掙錢”的思想對進入中專院校的學生的沖擊力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幾乎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進入工作崗位后,只要技術過硬,專業能力好,有技術資格證,對工作有積極性就可以滿足人生需求,文化課尤其是從小學到大的中文課學習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也沒有人會有心傾聽陽春白雪。在這種觀念的錯誤引導下,中專的教師在進行中文授課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學生都在看出專業以外的書籍或是做與課堂不相關的事。這也就對社會上部分中專生對常用字認不全、病句連篇的的現象,而他們又以有一技之長的理由拒絕學習。
1.2 文化基礎素養差。進入中專院校的學生,大多數是被高考或是中考淘汰的弱勢學習群體,這就意味著這些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中文素養不高,對中文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甚至可能對文化課科目已經放棄的現象。這就導致了不學就學不好,學不好就不學的惡性循環。在中專院校中,在中文課堂上看到學生看課外書、睡覺、往手機的現象稀松平常,給教師的中文教學過程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3 中文教學受輕視。類型不同的學校和專業承擔著輸送不同類型人才的任務,學校的指導思想都是以專業課為主,文化課為輔。學校的教學活動不以中文教學為主要目的,這就導致中文教學備受冷落,讓學生也忽視而中文學習的重要性。
1.4 授課隨意性大。由于沒有參照物的培養目標、培養統一標準和升學壓力。不少教師認為中專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解決就業問題,自己只是處于服從地位,重任都擔當在專業教師身上。這種思想傾向導致授課時的隨心所欲,并不認真研究教材大綱和重點、難疑點,在課上只講學生愛聽,有趣的就好,缺乏教學原則,授課無意義。
1.5 教學觀念落后。中文教學觀念受社會、中專院校學校、學生等因素的長期影響,中文教學觀念的發展收到了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制約,導致了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偏差,主觀的認為對學生的教育就是讓他們學好課本上的內容就足夠了,而課本上的內容只要掌握知識點就足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變成教師注入式學習的過程,中文教學過程成了中文教師的個人演講,教師的教學并沒有遵循學習知識的客觀規律,教師重知識輕能力的古板教學觀念不夠形象生動,學生不愿意學習中文也就不難理解了。
2.中文教學的對策
2.1 改善學生錯誤觀念。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會發現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聽說讀寫都很一定程度的要求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好專業課的同時,也要重視對文化的學習。中文教師對學生應灌輸正確的中文學習觀念,中文學科的學習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工具,也是當代青年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學好中文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操,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目前很多的用人單位對求職人員的溝通能力和團結合作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傾聽能力是用人單位極其看重的地方。所謂中文的學習對將來的求職工作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2 幫助學生克服厭學心理。大多數中專生出現厭學心理以及對學習喪失興趣是因為學生在中考和高考中實力的薄弱,與本科學生相比,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便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過于自暴自棄讓他們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過于缺乏自信導致了厭學現象的發生。中專生應確立合適自己的學習目標,中專生沒有升學的壓力,教師根據學生專業特點指導學生尋找自身定位和學習目標,樹立自身的學習信息,學習好現階段中文教學的課程。
2.3 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誦讀過程是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體會作品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高度的過程,作品的豐富情感和廣闊視野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對文化素養的涵養;通過誦讀將閱讀的體驗化作個體的情感價值體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博古知今的文學巨人共同交談,最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
2.4 調動學習興趣。教師充分發揮中文教學課程熏陶功能。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差異性,給學生釋放個性的機會和施展自身的空間,在有限的課堂給學生營造寬松的環境,在學習內容、方式和進度的選擇上,有獨特且又適合他們的標準和自由的空間,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實現中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體現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 林子云.高職院校中文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1):12.
[2] 趙宏偉.關于強化高校中文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8):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