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衍歡
摘要:在語文課堂中構建"一主兩翼"教學模式,前提是要抓好課前自讀"讀、查、畫、思"四點要求,穩中啟思,為語文學習夯實基礎;核心是要課堂研讀為主,在初讀感知、精讀感受、賞讀感悟的過程中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要堅持課后擴讀,以鞏固閱讀方法和寫作規律的學習。
關鍵詞:一主兩翼;語文;研讀;自讀;擴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056-01
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一主兩翼"(課堂研讀為主,課前自讀與課后擴讀兩翼并舉)閱讀教學新模式,是語文教學發揮最大效益和功能,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更全面形成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
1.課前自讀——行立先豫,以故知新
所謂"課前自讀",也就是課前預習,它是學生開啟自主學習的金鑰匙,也是學生體驗、領悟和掌握文本教材的初始過程[1]。落實這一環節要求學生把握好"讀、查、畫、思"四點要求,并完成預習作業,方能達到穩中啟思的效果。
1.1 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部分。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誦讀的方法,要依據文本題材、情感基調等,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將不同的文章讀出不同的味來。尤其是詩歌教學,更要注意停頓節奏、韻律、情感的把握,如曹操《觀滄海》,基本節奏是兩字一頓,要注意重讀字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更要從中體會全詩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壯景以及作者的豪邁氣勢體會全詩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壯景以及作者的豪邁氣勢。
1.2 查。有的放矢地查找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經歷等,從中捕捉或發掘作者的創作意圖并判斷文章主旨。例如余光中的《鄉愁》,不查找資料,不了解時代背景,學生就很難深刻地體悟漂泊異鄉的游子期待祖國統一、對故土念念不舍的情懷。
1.3 畫。要知道學生邊讀邊"畫",以不同的線條圈畫文中語句,大致歸納文章內容[2]。敘事類文字的閱讀,要畫下其中體現作者情感、描述精彩生動的句段,如《巨人和孩子》中,"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個告示后……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我有好多美麗的鮮花,但孩子們才是最美的花朵。" 閱讀說明性文字時,則要畫下段落中心句、對說明主體的闡釋等,比如《橋梁遠景圖》中,茅以升繪制了這樣一幅"遠景圖",將來的橋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一定造得很便宜""一定造得很低"等等。議論性文字的閱讀則要重點關注體現作者行文思路、觀點的語句。
1.4 思。"人是會思想的蘆葦"。課前自讀時學生要將閱讀中的疑問、聯想、思考等一一總結形成文字,以利于課堂學習中的交流討論。有學生在閱讀《我有一個夢想》一課后,寫下了如下疑惑:"有了這個信念……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美交響曲,交響曲代指什么?""演講中的每一個標點、每一句話仿佛都燒起我們內心的一團火,但激情演講的同時,馬丁·路德·金為什么會主張非暴力抵抗的思想?"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堂,學生的討論更熱烈,思考更深入了。
2.課堂研讀——層層深入,水到渠成
課堂研讀同樣是要緊扣一個"讀"字,充分發揮學生主人意識,鼓勵學生"帶著教材走向老師"。按照"層層深入、水到渠成"的教學思路,研讀流程可概括為:初讀感知、精讀感受、賞讀感悟。
2.1 初讀感知。初讀課文,感知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反復誦讀,讓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一副畫面,對事物的表象形成初步認識[3]。這一階段,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學習內驅力,可以根據文章體裁的特點,分別采用創設情境、設疑啟思、多媒體教學等方法,都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2.2 精讀感受。精讀的任務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內部,進入語言情境,從文字和思想中領會課文情感,從詞與句、句與段、段與篇之間感知文字的內在聯系以及弦外之音,并經由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聯想等積極的思維活動,將其提煉為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調,才算讀懂了、讀透了課文[4]。
2.3 賞讀感悟。賞讀是精讀的繼續和提高,重點在于“賞”“悟”二字,要把教學中心放在品評文章立意、構思、語言表達以及布局謀篇的特點上,從而培養學生語感,學習表達方法。品評課文時,教師要注意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驗,如教學《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時,教師可用不同革命年代周鄧二人的合影照做背景,引學生進入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與海棠花相關的因花定房、共歷風雨、閑暇賞花、寄花傳情、托物思人等片段中找出文字感悟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和堅貞愛情。用整個心靈去感受文章,靠近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讀懂了文章。
3.課后擴讀——層層深入,水到渠成
課后擴讀的目的主要在于配合單元教學,自讀課外資料,進一步理解鞏固課上掌握到的閱讀方法和寫作規律,將能力遷移到課外。同時,也讓學生從擴讀中獲取更多、更活的信息,拓寬知識面,更有力地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
構建“一主兩翼”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既吸收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合理內核,同時也在揚棄中構建融入了自讀、擴讀等閱讀方法,有效落實了語文能力訓練的有效途徑,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王雪琴.關注語文素養,點亮生命之光——淺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5,10(7):40-43.
[2] 李玉玲.淺談如何有效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9):65-66.
[3] 劉用哲.用三條主線貫徹語文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9):11-12.
[4] 李銀芬.建構情智交融的深度語文課堂[J].基礎教育研究,2015,13(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