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佘建位
摘要:信息技術學科操作性強,教學成果要轉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操作,這也就要求教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習“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就教師應該如何當好“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這一重要角色問題作力所能及的梳理和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角色;角色扮演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154-01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是教師對自己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要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做信息技術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和示范者,而要做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為此,只有充分發揮教師角色的作用,才能順利有效的實施課程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時常力不從心,一方面是不知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另一方面是對“如何做”還不是十分清晰。下面,筆者從自己的實踐過程出發,淺談一下教師角色扮演過程中的一些小策略作力所能及的探索。
1.發揮常規課堂與生成性課堂的優勢作用
在新課程環境中,教學過程被看成是師生雙方積極主動、共同發展、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建構主義看來,這一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而非單純的“客觀知識”傳遞過程。教案、教參、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資源,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教師需要進行資源的整合、分割、重新積極構建,然后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形成豐富多彩、富有情趣、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把教材的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的、生成的教學資源,把課堂的“復制知識”轉變為動態的、生成的課堂,從而使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從這個方面來看,不僅僅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和知識資源的建構者,教師更要把自己置于開放的環境中,成為課堂資源的積極建構者。
2.加強學生學法指導
當前教育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社會的不斷進步,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比一般的社會人更應注重自身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吸收和消化各種新的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進行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盡要求學生能對所學書本知識融會貫通,而且要求學生對一般常見的相應軟件的操作也能進行自主學習。
3.教師要加強課堂組織管理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管理者,教師的組織能力,引導能力和管理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證。在如今民主、開放、科學的課堂教學環境中,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信息瞬息萬變,突發事件層出不窮,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時關注和了解,并及時解決,才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往往講解完知識點后,布置學生的學習任務后,就坐在自己電腦前,等到下課前,展示幾副作品就結束了。這樣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在《成立編輯部》教學中,布置學生討論計劃書時,我加強課堂巡視,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閃光點和難點,參與到有些雜志社的討論,對有些有困難的學生,根據雜志的主題,同他們共同商討,讓學生順利完成欄目的規劃,對有些有創意的構想及時進行點評,讓更多學生在課堂中得到鼓勵,讓其他同學能從中得到啟發和靈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今后的教學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和策略,輕教師的“教”到重學生的“學”,輕學習的“結果”到重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注重學生能力、信息素養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轉變。信息技術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巨大,有些學生已經很熟練了而有些學生才剛起步,要求老師教學實施過程中,在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級學生心理、知識、能力等特點的基礎上,遵循教學規律,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勇于嘗試,大膽突破。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設計層次性任務,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要,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在講到文字編輯軟件時,有位學生提出要用wps而不要學word時,我當時很為難,如果他使用wps,而我上課用的是word,會帶來很大的不方便。經過考慮,我想同樣能進行文字編輯,并且wps還更符合中國人的習慣,何樂而不為呢,于是我特意為他裝了wps軟件給他使用,并且鼓勵他積極去自學,使用。看著他用的得心應手,津津有味,使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教學方式改變所帶來的收獲。
在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信息技術教師一方面要適應信息技術課程發展所帶來的變化及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去了解和適應學生,并相信學生,有效發揮教學相長的作用,在為學生創設、營造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的同時,也是自己在新形勢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塑造自己的新形象、新角色,來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