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荷琳++盧利濤
作者簡介:靳荷琳,女,山西省長治市人,現就讀于西安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盧利濤,男,陜西省寶雞市人,現就讀于西安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
魯迅先生曾在他寫的一篇小說《社戲》末尾說:“我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每每看到、聽到社火這兩個字,我總是不由自主想起魯迅先生寫的這篇文章。雖然魯迅先生寫的社戲只是他故鄉紹興那里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與社火并沒有什么關系,可在我心里隱隱覺得它們好像就是一對孿生子,我看見其中一個總會想起另一個。
年幼時的我坐在父親肩頭,后來個子拔高,便自個兒攀高爬低地蹭到高處,又或是在人群堆里探頭探腦,瞧了一年又一年的“熱鬧”,現在我才知道,它在陜西竟還有另一個獨特的名字——社火。這在我的大學生活中可算一個“新”事物。聽說止不住眼見的心,心里更止不住好奇,西北地區是如何產生并流傳下來這樣的民俗文化。于是我們幾個小伙伴就商議今年元宵前夕去同學那里瞧瞧。頭天到了之后,我們就去同學早已找好的地方,安頓好之后跟著同學去了村里,正好趕上晚上村里的人在準備明天社火表演要用的臉譜面具,我又不由得好奇怎么還要像唱戲似的畫臉譜…那位畫臉譜的村民就告訴我們,周朝時,周武王率兵伐紂,大軍行至麒麟山下,被駐守山下的聞太師擋住去路。姜子牙計上心頭,讓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將的面具上陣叫罵,個個威武兇煞,好似天兵下凡。聞太師不知真假,以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傳入民間后就產生了畫臉譜逐鬼的民間習俗,并逐漸融入到了社火中。
聽村民說了之后,我了解到隴州社火內容豐富,其內容多取材于神話、傳說和歷史演義,我們這次有幸看到了好幾種:地臺社火、高蹺社火、血社火、馬社火等,其中最常見地臺社火:第一撥以《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關羽等扮相為主的步社火在村里各家巡游;第二撥“童子拜觀音”、“七仙女下凡”等板凳社火剛好裝扮完畢。午飯后,所有人匯合后在村莊游演,敲鑼打鼓,挨家挨戶踏院祈求平安。 直到黃昏時分,地臺社火才開始表演。獨具特色的梿枷社火中融合的農村原生態生活元素,表達了農民逢年過節慶豐收的喜悅心情。直到晚上9點,一天近12個小時的社火表演才宣告結束,有很多觀看的客人一直要看到最后才肯離開。我們還聽見一位參與表演的村民說:“雖然從訓練到表演的過程都挺辛苦的,但看到平時冷清的村子里突然來了這么多客人,才有過年的熱鬧感覺了。”
花了一天時間欣賞各種社火表演,接下來兩天我們跟著同學拜訪這些表演的村民,和他們了解這兒的社火傳統,并請他們填寫問卷,我們又拍攝了一些照片才離開。
作為“黃土地上的狂歡節”,陜西隴縣社火由兩千多年前先民祭祀的民間禮儀活動發展而來,逐漸演變成為祈求福氣安康的春節娛樂活動。但目前,從同學的解說以及實地走訪來看,失傳卻成了整體發展趨勢。
李家下村的梿枷社火就差點成為消失的民俗文化。斷代五十多年后,村民王忠厚和王秋福從老人口中得知了這一“傳家寶”并開始著手搶救——重新整理和排練。一二年的正月初八,梿枷社火才重新和世人見面。后來李家下村成立了隴縣首個社火演藝公司——隴縣熙地社火演藝有限公司,村民們希望把“群英梿枷棍套梨花槍”、“五尺棍破梿枷”等獨具特色的梿枷社火變成常態化的表演,推動梿枷社火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
其實何止梿枷社火,還有高芯社火,甚至是整個隴縣社火乃至陜西社火。寶雞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隴縣社火十大民間老藝人宋怡儒在談到他擅長的“高芯社火”時講到“高芯社火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就面臨滅亡”。在隴縣當地具有很高聲望的老藝術家劉樹明認為“高芯社火就應該展現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歷史與文化,對后輩人起到教化作用”;更有陜西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隴縣社火十大民間老藝人楊得錄認為“只有政府下大力氣支持,隴縣社火的發展才有可能持續,而他本人愿意為隴縣社火的傳承竭盡所能”。
我還記得一位村民遺憾地說“往年一直要耍到正月二十三,正月二十四封箱才宣告社火結束”,“今年過年晚,上學的、打工的都要提前走了,能耍過元宵節已經不錯了。”隴縣社火雖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但是在隴縣當地從事社火展演的都是老藝術家而且越來越少,而中青年人鮮有參與,這就使得隴州社火的傳承在當地已經面臨危機。經過我們團隊的調研發現經濟因素是制約中青年人參與社火表演的主要因素,中青年人普遍擔負著家庭的重擔而參與社火表演并不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經濟收入,這就使得即使部分人有才能也有意愿但也不得不為了生計放棄社火。
通過實地觀察與村民的交流,我被隴縣當地深厚的社火文化所吸引,又對隴縣社火發展的現狀感到擔憂,隴縣有如此深厚而精彩的社火文化,這無疑是中華文化的驕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我認為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它斷送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理應為社火文化的傳承盡自己的一份力。同時這也是一次調研,對我們這個團隊而言,就是要盡我們所能通過扎實的實地調研形成一份嚴謹、科學的論文以及建立微信平臺來傳播這一民俗文化。之后我們團隊建立了陜西民俗社火這個微信平臺,向社會展現出社火文化精彩的一面,同時讓更多的人看到隴縣社火當前發展面臨的危機,呼吁大家關注隴縣社火,為隴縣社火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聲明:本篇文章是我在參加的2016年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后與隊長盧利濤共同完成的,旨在通過這種形式提高人們對社火文化的關注,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加強對包括社火在內的各種優秀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努力。最后感謝雜志社能給我們這個平臺,也感謝國家給我們這個訓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