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敘事結構的功能除了維護事情發生的順序,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與心理結構,暗含了作者對整個世界、生活以及藝術的理解。本文即從敘事結構的動態特性以及其三個元素:對比結構元素、呼應結構元素和連接結構元素具體分析敘事結構在《穆斯林的葬禮》中的英譯,并由此得出結論:在《穆斯林的葬禮》英文譯著中,譯者沒能將原著中作者精心設計的敘事結構完美地展現出來,從而導致譯著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失敗。
關鍵詞:敘事結構;對比;呼應;連接
作者簡介:董娌楠(1982.1-),女,遼寧錦州人,碩士,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02
一、敘事結構簡介
敘事結構是指由敘事文本呈現的特定的結構框架。在這個框架里,不同的敘事要素諸如情節、人物和背景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實現敘事文本的一體化。[1]幾乎所有作家在創作某部作品之前,都會在頭腦中事先設定好作品的結構。在經過分解、變化、調試和改善預先設定的結構后,小說最終的敘事結構才會定型。敘事結構的功能除了維護事情發生的順序,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與心理結構,暗含了作者對整個世界、生活以及藝術的理解。
二、從敘事結構探究《穆斯林的葬禮》英譯本
1、敘事結構中動態特性的轉移
一般說來,作者意圖通過某種特定的敘事結構安排以向讀者傳遞他的哲學思想、個人情感以及小說主題的內涵。在《穆斯林的葬禮》中,由“月”和“玉”兩個敘事主線所串聯在一起的、帶有時間間隔的敘事結構被作者霍達完美地展現出來。“月”與“玉”兩條主線分別代表并預示了兩代人的生活進程。小說情節對應章節的動態發展完全由兩條敘事主線所暗示,并體現了敘事結構的動態特性。體現敘事結構的動態特性對于讀者理解原文本的動態美是極其必要的。
在原著中,由“月”代表的敘事線索,即“月夢——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戀——月落——月魂”。霍達用月亮的變化來象征故事情節的動態進程。然而在譯著中,大量具有靜態特征的形容詞和名詞的使用,如“wistful, glowing ,radiant, eclipse, romance, and impassioned”僅僅為讀者呈現了一輪定格的月亮,并沒有展現結構暗含的動態美。同理,在另一條由“玉”代表的敘事線索中,“玉游”被譯成“the jade king abroad”。“abroad”這個單詞意味著玉王只是身處其他國家,而“游”這個字卻展現了旅行到另一個國家的動態進程,同時給讀者一種平靜祥和的感覺。
從以上分析可知,譯著中用靜態單詞去翻譯各個章節標題,造成了小說中整體動態特性的缺失,從而也就不能往下發展情節。因此,譯者沒能將原著中敘事結構的動態美轉移到譯著中,剝奪了讀者對一部文學作品的審美情趣。
2、譯著中結構元素的體現
作者通過設計整部小說的總體結構,來向讀者傳遞暗含的蘊意。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為了實現敘事結構的動態特性,一些結構元素必須被整合在一起,包括事件順序、鋪墊、對比等等,以發展故事情節。
(1)對比結構元素的轉移
對比是最基本的結構元素,在促進敘事結構發展上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加強作品的韻律美并為作品注入活力。在原著中,隨處可見對比結構元素的使用,如對韓新月和其他角色舉辦葬禮的描述,韓太太的狡詐與容桂芳的單純等等。那么所有這些對比結構元素是否以正確的方式被翻譯出來呢?
例:(原)亨特太太有些不太相信,“我看你只知道讀書!”
“我也從來沒吃過她做的菜,”韓子奇說,“在家的時候,她是不干這些事兒的!”
……
梁冰玉端著炒勺,煎著肉塊,還沒忘了翻動旁邊鍋里的煨牛肉,“按照家里的做法光牛肉就可以做出好幾個花樣兒!”[2]
在原著中,霍達詳細描述了梁冰玉的做飯過程,然而在譯文中,這一部分卻被徹底刪譯了。在構建一個更為動態的敘事結構過程中,為了加強作品的韻律美,對比結構元素通常會被應用到文學作品中。一般來說,它會以兩種不同的方式被呈現出來:內部與外部方式。內部對比強調情緒調節的對比,外部對比強調結構安排的比例。霍達精確詳細地描述做飯過程,意在暗示梁冰玉為Oliver準備飯菜的用心以及快樂心情。她愉快地期望Oliver的返回與之后Oliver的突然死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然而這種敘事結構中內部形式的對比卻沒有在譯著中同等地被表現出來。刪譯具體的做飯情節,也就取消了由這種強烈對比所創造出來動態美,從而剝奪了西方讀者欣賞動態美的機會。
(2)首尾間的結構呼應
在《穆斯林的葬禮》中,霍達采用首尾呼應來為讀者營造輪回且和諧的情感。在第一章節和最后一章節,一切都回歸到同一場景,開始留下的疑惑也在最后為讀者理清。敘事結構的整體性是由時序元素與連接元素實現的,它們對于敘事結構不可分割的整體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原著中的“門”被霍達選來用作連接元素,以實現首尾的呼應關系。在序言中,有四句話與“門”有關,分別是:“她望著那扇暗紅色的大門”,“她的心怦怦地跳”,“伸手叩響門鈸上的銅環之前”,“渴望叫開這道門”;在后記中,同樣有四句話與之相呼應,分別是:“仰望著大門”,“她抬起手,心怦怦地跳”,“終于拍響了門鈸上的銅環”,“百感交集”。這些句子都是在描寫多年后梁冰玉重返家鄉:當她站在博雅齋門前時,渴望而又緊張的情感充斥在體內。霍達為了建構首尾間的結構呼應,將序言中的場景再次在后記中描述出來。然而,在譯著中,這種結構呼應并沒有體現出來,刪譯造成了首尾的失聯,間接破壞了敘事結構的整體性,在讀者閱讀時制造出了一個斷層,使得讀者不能連貫且深層次地理解小說。
(3)“玉”與“博雅齋”的結構連接
與對比結構元素相比,連接結構元素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它包括間接連接與直接連接。前者強調過渡作用,后者注重不同敘事文本間的呼應與鋪墊功能。
“玉”與“博雅齋”在原著中經常出現,對“玉”的真摯感情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如梁亦清與韓子奇。“博雅齋”是小說中主要角色的住宅,它見證了這個家庭的生機與困境。在序言的結尾,一個重要的建筑——四合院即“博雅齋”被呈現給讀者,霍達詳細描述了這座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住宅。分處于不同時代的“博雅齋”使兩個章節連接成連貫的一部分,并為讀者拉近了遙遠的敘事時間。然而在譯著中,對“博雅齋”的描述被刪譯掉,導致這種緊密的關聯不復存在。譯著中“博雅齋”突兀的呈現使讀者感到困惑,令讀者不能分辨兩部分故事情節的三十年的內部關聯。
三、總結
經過分析原著作者所采用的敘事結構所表現的敘事功能,我們可以發現作者精心設計的結構對于深化主題、發展情節、刻畫人物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同等的敘事功能,譯者必須透徹了解原著中的這種敘事結構。可是譯者逐字死譯令譯文呆板無趣,而對各個章節標題的翻譯又在某種程度上喪事了動態美。總之,所有這些因素都對讀者的審美造成了消極的影響,打消了讀者閱讀欣賞這樣一部巨著的積極性。
注釋:
[1]楊義. 中國敘事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霍達. 穆斯林的葬禮[M].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