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01
一、“紅色經典文學”簡介
“紅色經典文學”是革命年代反應中國人民精神面貌和中國社會風貌的一類文學作品。概括說來包含影視歌舞文學等表現形式。而狹義上特指文學作品,諸如“三紅一創,山青保林”(《紅巖》、《紅日》、《紅旗譜》、《創業史》、《山鄉巨變》、《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紅色經典”,是建國前后幾代人的記憶和情感,是“17年文學”的中流砥柱。1942年,在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報告中指出文學藝術應該問為工農兵服務。“紅色經典”由此在解放區孕育發展起來。
“紅色經典文學”肇始和大發展時期并非被人們稱之為“紅色經典文學”,而是在文革后才出現的詞匯,來特指“十七年文學”,從這個被后人制定的專有名詞中,我們不難看出,“紅色經典文學”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歷史性。最初“紅色經典文學”指的是樣板戲;后來將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中提倡以及在此講話精神影響下創造的反映中國紅色革命的典范性作品。與此同時,一些具有進步意義的西方文學作品也被引進到中國,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牛虻》等等。總而言之,“紅色經典”采用藝術的手法贊揚革命,宣揚革命精神,具有較強的政治性與鮮明的意識形態。
二、“紅色經典文學”的時代性
由于“紅色經典文學”的產生具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在革命年代,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政治導向性,人民通過閱讀“紅色經典”來了解革命,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革命斗爭已經不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紅色經典文學”也就失去了曾經的輝煌地位,甚至一度變成了無人問津的文學荒地。甚至有一些學者指出,“紅色經典”去除掉政治的骨頭之后,根本就沒有藝術的血肉作為支撐,根本不能稱之為文學藝術。并且,“紅色經典”作為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早已過時。近些年來,持這種論斷的聲音偶有出現,并且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那么,“紅色經典文學”是否真的像某些學者斷言的,已經被時代所拋棄,并且喪失了藝術生命力呢?
三、當今時代重溫紅色經典的重要性
誠然,當今的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需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開拓視野,尤其是國際視野,文學,藝術,電影,電視等都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紅色經典文學”由于花色單調,主題單一,逐漸被文學創作者和讀者所冷落與忽略。但是,“紅色經典文學”真的過時了么,當今時代重溫“紅色經典”是否仍有意義?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紅色經典”具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情懷,能夠極大地宣揚真善美,提高讀者的思想覺悟。“紅色經典文學”采用了文學中最經典的“英雄敘事”的手法,在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經典史詩中,“英雄敘事”的寫作手法都被嫻熟地運用,“紅色經典文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又一個充滿革命熱情和崇高理想的經典人物形象。像紅色娘子軍、華子良、李向陽、楊子榮、歐陽海等一系列英雄人物身上都閃現著人性的光輝。當今有些學者批判“紅色經典文學”的人物刻畫過于生硬、臉譜化、脫離現實,但是“英雄敘事”的手法以及相同的革命理想與革命背景必然會使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有諸多的相似之處,之所以這些人物會印刻在讀者心中,正是因為其鮮明的性格特點和人物塑造。文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對英雄人物的適當的藝術化處理是為了達到更高的文學審美,使讀者產生共鳴,從而感染讀者。
四、如何重塑紅色經典,提高紅色經典的生命力
毫無疑問,對紅色經典文學進行改編和再創作受各方面的制約,既有社會歷史的內容,又有市場規則,經濟規則,還有傳播方式新的變化等等因素。但是,“紅色經典文學”依然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紅色經典文學”依然是經典文學,經典的特點和精髓就在于不論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具有無窮的生命力。而“紅色經典文學”由于其特殊性,需要文藝工作者們加以重新的重視和認識,以敬畏之心,高尚之情,在遵照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將“紅色經典文學”進行符合時代特征的改編,使其重煥生機,并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而不是棄之敝履,不聞不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注重社會效益市場效益的統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保障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又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們要使作品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激發新時代讀者的閱讀興趣,傳播“紅色經典文學”的正能量,將這種崇高精神以文學的方式傳承下去。
創新似乎永遠連接著藝術形式方面的現代視野。應該說,是現代理念和手法讓“老故事”呈現出了新的藝術質感。紅色經典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應該講紅色經典傳達的精神融入大時代的浪潮中去,使經典重生,常用常新。
參考文獻:
[1]劉彥君. 紅色經典為何長演不衰, 《人民日報》 2009-08-27.
[2]饒曙光. 創造新的紅色經典:意義與途徑, 《人民日報》 2011-06-28.
[3]吳凌. 紅色經典閱讀及對其的思考, 《語文建設》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