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
摘要:課堂提問不僅具有技巧性,更具有藝術性,并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把握尺度的一種藝術。一個好的問題往往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階梯上步步攀升,且能較好地展現課堂教學中疏與密、緩與急、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系,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
關鍵詞:課堂提問;技巧性;提問策略;提問方法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并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用精、很難用巧的藝術。一個好的問題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坡度上步步升高,連續進行,能較好地展現課堂教學中疏與密、緩與急、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系,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
1、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
2、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 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3、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后, 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
4、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那么,如何精設巧問,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我認為關鍵問題在于教師應當注意課堂提問的度、量、衡。
一、提問的原則
1、課堂提問應把握好“度”?!岸取奔刺岢龅膯栴}應難宜適中,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應該深鉆教材,研究學情,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提問要避免過于簡單,若一味的問“好不好”、“是不是”、”等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索然無味。但提問過于寬泛,難度過大過深也不行,一個問題問得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學生回答不上來不說,反而增大學生的壓力,抑制了他們的思維,打擊學生的興趣,致使課堂氛圍也陷入尷尬的境地。課堂提問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地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才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課堂提問應把握好“量”。我們反對“滿堂灌”,但也不贊成“滿堂問”,因此課堂提問要避免走入一問到底的誤區,要問得適時,問得巧,問得趣,問得有價值,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要想使你的提問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應善于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既科學又系統的提問,做到有的放矢,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適時、適量,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3、課堂提問要“衡”。應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優差生。如果一味的只顧優生而忽視差生,很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 積極性,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兩極分化現象。因此教師應根據學情,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既能激活成績好的學生的思維,又要給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一定的機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變化提問的角度,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現自己。
二、課堂提問的幾點注意事項
1、忌離題萬里,漫無目的。
提問不是圍繞教學目標、重難點提實質性問題,而是在細枝末節上繞圈子,為提問而設問。提問零碎,沒有按照思維的過程設計問題,使問題缺乏層次。常常是一想起就問,一會兒問東,一會兒問西,這樣會問得學生手忙腳亂,窮于應付。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進行精心準備和設計,忌滿堂問。
2、忌越俎代庖,自問自答。
提出的問題中學生有一兩個不能回答教師就慌了手腳,怕影響時間和效果,干脆就自己回答,這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學生不能回答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沒理解問題的意思,或沒有認真思考,或學生膽小怯場不敢講;有的教師表達不清楚;有的可能是問題太難,不易回答等。我們設計問題的時候,就要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進行周密的思考,根據不同的情況設計好不同的問題,特別是有些難度大的問題,應設計好一兩套幫助學生理解的過渡性問題,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同時,我們在課堂上應針對實際情況,根據獲得的信息反饋,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提問。我們在備課時,要認真了解學生,認真分析問題的難易,精心設計提問。對那些難度大的實質性問題,還應認真分析可能會出現幾種回答,便于及時地提出一些應變性問題,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3、忌居高臨下,語氣生硬。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應充分注意自己的語氣,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地,也無論學生的提問是如何簡單還是如何深奧,教師都不能有不悅之色,更不能用帶有諷刺式傷害的語言加在學生身上,如“你怎么那么蠢。”“上課干什么去了”“無聊之極”等等,而要和顏悅色地加以講解的說明,對于簡單的問題可以回賜給其他同學加以解答,這樣,既回答了該同學的提問,又不傷害其自尊心,同時,又鞏固了其他同學已掌握的知識。
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