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稷遠


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體系更加市場化的改革,銀行傳統盈利空間受擠壓。對中小商業銀行而言:一方面存貸利差空間在縮小,另一方面受科技電子化技術較弱、產品創新能力較差、業務準入范圍的限制等因素,中間業務收入手段不多。同時各項業務準入審批權限下放,中小銀行業務空間加大,但監管政策趨嚴;各類經營成本上升(包括但不限于資本成本、資金成本、風險成本、合規成本、人力資源成本等因素);新型金融服務模式與組織的不斷涌現對傳統業務領域提出新的挑戰。具體如圖1所示。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金融市場體系改革提出: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存款保險制度已于2015年1月份正式推出。
第一,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完成。自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以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從改革思路上看,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遵循“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原則和步驟循序推進。具體如表1所示。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將造成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成熟,利差短期收窄,長期將有所回升;銀行間競爭加劇,信貸風險提升,金融產品和工具創新將加速;利率市場化將推動銀行業務結構在資產端、負債端和服務層面進行調整;銀行業競爭格局或將出現分化,部分具有差異化特點的銀行將脫穎而出。
2015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同月,交通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獲得通過,這宣告著銀行在建立風險防火墻之后,獲得券商牌照成為可能,銀行將被允許進行對外股權投資和通過設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手段參與二級市場操作。混業經營,對銀行的資本運作能力、組織架構、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傳統銀行業的存貸業務外,實現混業之后,股權投資、券商及理財業務將是銀行未來經營中最具有想象空間的業務;特別是股權投資,對中小銀行而言可能是快速發展的新機會;未來針對銀行混業經營的監管,將是監管部門的巨大挑戰。2015年6月26日,銀監會發布《關于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基本原則、準入條件、許可程序、監管要求做出了明確規定,準入放開之后,民營銀行,特別是帶有互聯網基因與產業基因的銀行的成立,將徹底改變銀行業現有同質化的競爭格局,在細分領域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第二,在監管政策方面,呈現宏觀審慎化趨勢。央行“引入MPA體系”,升級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自我約束和自律管理。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是一套更為全面、更具針對性的金融穩定政策框架,反映了監管當局對于金融體系資產配置和風險管控的能動應對。相對于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而言,其核心舉措有四個重大的變化:從狹義信貸管理到廣義信貸管理。人民銀行將此前狹義信貸的管理轉為廣義信貸的管理,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等新型資產端組成部分悉數納入到管理體系之中;強化資本充足率標準。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一共7類指標,分別是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從時點管理到日常管理。人民銀行不再設立信貸額度,根據需求進行調整,按照季度進行事后評估,但同時按月進行事中監測和引導;從存貸款基準利率定價到市場化利率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