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周紅
“三個愚人,當個明人;三個明人,當個神人”。這則諺語強調了思維組合的重要意義。個人的思維和智慧總是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有效地防止這種弊端,充分體現優勢互補,拓寬思路,共同提高的長處。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大改革: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將學習個體間的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呈現出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和蓬勃生機,才能構建出和諧的教學過程。但小組合作學習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一、 提高思想認識
哲學家肖伯納說過:“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蘋果,交換以后,我們還是擁有一個蘋果,但是,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交換以后,我們就會擁有兩種思想”。這就說明了通過合作學習,可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互相協作解決問題。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提供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使他們能夠在活動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的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將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
二、 探索操作技巧
“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筆者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認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必須做好三點:科學分組、明確目標、激勵先進。
分組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首要環節,直接關系到能否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將全班學生依其學習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及家庭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小組。再讓每個小組選了一名善于做好協調工作的同學當組長。在各組明確活動內容、目標后,由組長負責分工、組織組內其他同學一起確定活動方案。初中學生都有比較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我要求每個同學在小組中都要承擔一定的任務。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的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各組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較好的達到了學習的預期目標,真正實現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目的。
我認為,這樣的小組活動提高了群體性主動參與率,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求知的體驗。
三、 關注存在問題
著名教育家約翰遜指出“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生在學生———同伴群體關系的環境之中的,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社會化和發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這句話足以說明合作學習下加強生生互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常常見到一種為了“活動”而“活動”的現象,這種活動流于形式,不具備實效性。在聽課或自己實踐時,還經常看見有的同學積極動手實踐,交流滔滔不絕,而有些同學則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要改變這種現象我認為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考慮活動的必要性。即所設計的活動是否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引發數學思考。是否不能用其它教學方法來取代?
2、要考慮活動的目的性。所設計的活動目的要明確,小組合作形式也要給予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經歷真正的探索活動,得到一些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以利于進行理性思考,為我們的教學帶業好的效果。
3、要考慮活動的廣泛性。為什么個別學生會漠然置之呢?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參與的機會。也許因為個人不善言談,也許學習內容難度太大,也許組內同學根本就不給他機會,也許對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根本不感興趣……
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尤其應該要求組長注意討論發言的普及性,切實防止小組討論搞成“一言堂”。
小組合作學習,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學習形式,文獻中找不到現存的經驗。要想日臻完善,就必須努力探究。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齊說:“一粒種籽和一季的收獲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你種下一粒種籽,一年以后你就會收獲百倍。如果繼續不停地把百倍的收成再種下去,年復一年,收獲之大就非常驚人了”。只要堅定信念,矢志不渝、勇于探究、努力再努力,小組合作學習這粒種籽,定然收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