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十九首》是漢末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之作,其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東漢末年。它不僅代表了漢末士人的心理特征,而且是反映漢末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
漢末是一個道德觀混亂的時期,這使得士人的思想觀念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他們在思想方面突破了傳統的觀念,創作出大量表達個體情感的經典作品,表達了士人對自我價值的執著追求,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古詩十九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的。
在漢末這個“人的意識開始覺醒”的時代,生命得不到保障,再加上時代的動蕩,這就使得人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在這樣的情形下,個體的生命意識愈發蓬勃。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漢末;文人心態
作者簡介:楊美林(1991.12-),女,漢,陜西省咸陽市永壽縣人,揚州大學16屆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02
由于漢末時期社會局面動蕩不安,這使得士人們不得不離開家鄉,在京城權貴之間營生,但卻往往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志,這就讓他們有了一種悲憤、傷感的心態,從而形成了漢末士人這一社會群體的獨特生活心境。這種獨特的生活感受在《古詩十九首》中表現得很突出。
漢魏時期,文人五言詩很興盛,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深的影響。因而,本文從探究《古詩十九首》的生命意識入手,對發掘漢代詩歌是有很大意義的。
本文采用比較法和分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古詩十九首》的詩文內容入手,通過對詩歌內容的分析,來看詩人對人生短暫、生死離別、生命脆弱的態度以及詩歌內在所流露出來的濃濃的生命意識。
一、創作背景
(一)作者及年代
最早出現《古詩十九首》的是《文選》,因其作者和寫作年代無法確定,蕭統命名其為《古詩》。學者們對《古詩十九首》評價頗高,且他們大多認為《古詩十九首》中的詩作產生于東漢末年,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其作者多為漢末理想抱負得不到施展的士人們,不是出自于某一人之手。
(二)社會背景
《古詩十九首》初創于漢末時期,此時,社會風氣日漸不良,政局也混亂不堪,賢臣良士受到奸臣迫害,同時,各個地方的官員們也開始兼并土地,欺凌弱者,這就使得有錢人勢力更加強大,窮人在那樣的環境下更加難以生存,因此,階級矛盾越發嚴重,農民開始起義。再加上自然災害和戰爭的危害,社會時局更加混亂,在這些危機爆發的同時,漢王朝的統治已很難維持。
作為抱有宏大理想的士人,在這種時局下,他們對個體的生命價值越來越重視。仕途不順,精神備受摧殘,前途一片黑暗,士人們的感情從而變得錯綜復雜,人情淡薄,世態炎涼使得他們惆悵迷惘,這種感情便升華為他們的集體心理情感。
(三)思想背景
漢武帝時期,漢朝的政治經濟達到一個鼎盛時期,漢宣帝后,政治開始腐敗,逐漸走向衰落。王莽雖對政治經濟進行改革,但卻以失敗告終,自此,漢朝敗落的局面已不可挽回。漢末時期,百姓備受戰爭帶來的災難,各種矛盾聚集在一起,思想也變得復雜,新的生命在腐朽中萌生。文人們的自我生命意識逐漸增強,創作思想也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他們的創作思想開始向抒情方面轉變,創作目的也變得不那么功利。由于這種多方作用的結果,漢末文人的創作風格變得與前代不同,處處流露著感情色彩。
二、生命意識
(一)生命意識的覺醒
東漢初期,朝廷采用的選官方式為下層士子們帶來了希望,但隨著腐敗風氣盛行以及奸臣外戚對朝政的把控,這種選官制度變成了一種形式。此時國家的權利被貴族把持著,知識階層被“邊緣化”,不懂得治國之策的掌握著國家的命運,而擁有偉大抱負的知識分子卻只能游走于市井。在這種情形下,向來清高的知識分子仍然不與這個世俗的社會同流合污,并用這種道德目標來要求他人,這一群體,有著相同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但卻無法實現這些人生理想。比如余英時所說“士之群體自覺”,這一群體不斷發展,以致有了一定規模,便開始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判朝政,指正當權者的過失。在這種情況下,對朝政的“清議”開始形成了,“清議”本來是選官方式的一種,用來考核文士的能力的,現在卻反過來被文人用于評判朝政,況且影響力甚大,但“清議”之風的盛行也給文人帶來了“黨錮之禍”,這是他們陷入了一場災難之中
“黨錮之禍”后,文人們離權利中心越來越遠,他們為國效力的想法已變得更加難以實現,從而開始獨善其身。在這種境況下,士人們便產生了對生命的感嘆。死亡是人生來就必須經歷的事情,而對待死亡的態度卻又很多,這也尤為重要,這種態度體現了人對易逝的生命與無常的人生的一種觀點。
(二)對死亡的態度
在我國文學史上,《古詩十九首》第一次將“生與死”作為話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當然,“生與死”一直以來都是文人所關注的話題。
死亡的氣息充斥著《古詩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塵”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詩人通過對身邊景物的描寫來抒發心中的情感,體現對待死亡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便是“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詩人對待死亡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們體會到了生命的脆弱,因而在死亡面前變得更加坦然。《古詩十九首》從各個方面來表達詩人對生命易逝的感嘆,這些感嘆難免會讓人產生哀傷的情緒。對于生命的短暫而言,詩人也許只是感傷而已,但對于死亡,詩人的內心則是充滿了恐懼之情。《古詩十九首》中有大量描寫墳、黃泉之類的詞語,這些都體現出了個體對于死亡的恐懼之感,面對死亡,人們都會感傷悲嘆。“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這樣的描寫讓人印象深刻,因為每個人都將在某一天成為其中之一,則能不讓人恐慌、焦慮和憂傷呢?
《古詩十九首》的創作者們在遭遇仕途不順時,精神也備受摧殘,在這種逆境中,他們通過尋求肉體上的歡樂來尋求快樂,放縱自己,用酒、色來麻痹自己,從而讓自己悲憤的情緒得到釋放,不再思考人生,也不再對生命的意義有所追求。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表面看上去是在及時行樂,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對自我的一種摧殘,并不能從中得到解脫,反而會增添許多傷感之情,或許是由于對自我生命意義過于重視,才會出現這種表面消極的做法。
(三)對生命價值的追尋與探索
古代的士人們都有經世濟國的人生抱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這樣的偉大理想的支撐下,士人們會積極投身國家建設之中,為社會國家的發展貢獻一生,這不但使自己的才能得以發揮作用,更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
面對生死,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也正是因為生命短暫,人們才會想借助一種特殊的方式讓生命延續,這種方式便是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古詩十九首》的創作者們生逢亂世,這使他們無法實現人生理想,從內心深處產生了深深地挫敗感。但他們沒有就此沉淪,相反,他們仍保持著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保持著自己的尊嚴。
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是渺小的,我們終將面對,正是因為這有限的生命督促著人們去尋找一種使生命延續的方法,即當我們的生命走向盡頭以后我們的價值依然存在。生于社會混亂環境中的《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黑暗的社會現狀摧毀了他們為國盡忠的遠大理想,并使他們的內心出現了無法消去的挫敗感。但這并沒有使士人們就此消沉,他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尊嚴和一種對待人生的積極態度。
1.追求理想,自立自強
生命固然重要,但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也絕不茍活。舍生取義是儒家所稱頌的君子之道。堅定自己的理想,不為外界利益所動,自尊自重,不屈于他人壓力。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描寫了盛年己過,衰老和死亡不可避免的到來,“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歷代的士人們始終以人民、社會疾苦、國家命運為中心,憂國憂民、經世濟國、治國平天下。
2.修身養性,護衛良知
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傳統,對道德修養有著很高的要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儒家思想中是把修身、養性作為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根本。
由于漢末文人生命意識地覺醒,使得他們對自身生命價值也更加重視,其所處的漢末時代使得個體生命朝不保夕,因而只能奉行“窮則獨善其身”的原則,而“慎獨”則是文人們“獨善其身”的一個修養原則。
代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士”,從西周時期開始就已經形成了一個階層,他們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代表。一直以來,士人們始終把思想文化的傳承作為自己的責任。
三、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古詩十九首》的問世,為五言詩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動了其發展,并且對建安風骨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為唐詩的興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為五言詩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詩十九首》盡情抒寫漢末士人的個人心靈感觸,是我國抒情詩的典范,尤其對魏晉以來文學的抒情形式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它的創作手法也影響到了后世的評論類著作的產生,后人往往會以《古詩十九首》為參照來品評詩歌或者文學作品。
當然,《古詩十九首》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它沒有很好的體現普通百姓的生活現實,這就使得它的內容脫離了大眾。其中不乏會有消極的思想流露出來,比如,當現實生活不如意時,就會表現出放蕩頹廢的思想,而且詩中會有因追求名利不成而郁郁不得志的情緒。
《古詩十九首》可以說是對其所產生的社會背景的真實寫照,從中可以看出漢末士人的種種切身經歷以及對這些經歷的體會。
漢末社會現實讓他們意識到在幻滅性的苦難前生命的脆弱以及人們的無力,“時節忽復易”一句體現出了在意識到生命的無力感之后,他們轉而將一切悲傷的情緒寄托在外界事物身上,這種以物來寄托哀傷之情的表現方法更能體現出“哀傷”的沉重,無論何時何地,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會成為激起漢末士人憂傷之感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