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義父的《樂府指迷》是一部宋代與張炎《詞源》、王灼《碧雞漫志》合稱為“南宋三大詞話”的重要詞話,在這部詞話中沈義父對作詞標準以及作詞之法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在詞學史上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沈義父;《樂府指迷》;詞法;標準
作者簡介:魯國霞(1994.1-),女,藏族,甘肅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01
前言:
隨著詞的繁榮發展和人們越來越重視詞,就涌現出評論詞、詞人、詞派以及有關詞的本事和考訂的著述,《樂府指迷》就是一部南宋沈義父著寫的詞話著作。《指迷》中的二十九則詞話包括對如周邦彥、施梅川、姜夔等詞人作詞的得與失的評價,也包括了對作詞結構、用韻、詠物等方面的作法論述。隨著詞學史研究的不斷發展,古今學者開始越來越看重《樂府指迷》這本詞話著作的價值。
沈義父的《樂府指迷》從作詞標準到作詞方法,系統的闡釋了作者的詞學觀點,主要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一、作詞四標準中看沈義父推崇周邦彥
第一個標準“蓋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在沈義父看來作詞是必須要協律,這是詩與詞的重要區別。在兩宋時期,作詞可謂是一大熱潮流,出現了一大批詞人,可是真正懂音律的卻并不多,這才有了沈義父的“不協律則為長短之詩”的論述。在《樂府指迷》中沈義父論述清真詞時,第一句話就是“凡作詞,當以清真詞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可見,沈義父推崇周邦彥第一個原因就是他作詞協音律。
第二個標準“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耐得翁在《都城紀勝》里記載:“唱賺在京師,只有纏令、纏達。有引子、尾聲為纏令,引子后只以兩腔遞互循環間用者為纏達。”由此得知,纏令就是當時通行的一種俚曲,其辭不雅訓,而且體格亦卑,所以學詞者宜以為戒。沈義父說清真詞所以冠絕時說“蓋清真最為知音,且無一點市井氣。”說清真詞“無一點市井氣”,則是把周邦彥的詞劃分為雅詞一類。《樂府指迷》在論康與之、柳永、姜夔等人作詞的得與失時,就是以用語是雅還是俗為標準的。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沈義父認為“雅”就是得,“俗”就是失,故而推崇清真詞。
第三個標準“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在古代文論中歷來是看重含蓄的,這一標準就是說作詞用字時不能寫得太直白,用字太直白就沒有深意。周邦彥所主張的用字不太露上主要體現在煉句和代字上。沈義父對于論語句需要代字有清楚的論述,曰:“鍊句下語,最是緊要。如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如說情,不可太露。”清人陳世焜在《云韶集》中云:“美成詞熔化成句,工煉無比。”周邦彥的用字不露是符合這一標準的。
第四個標準“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發意太高則狂怪,發意不可太高,則有柔婉之意。在《樂府指迷》中沈義父有專論豪放與葉律時曰:“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乃故為豪放不羈之語……則知諸賢非不能也。”沈義父認為豪放詞多不協律,而那些婉約詞都合律,也能看出沈義父對發意太高的詞的批評態度。周邦彥作為北宋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在作詞時并不是刻意注重婉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這也是因為周邦彥通音律和藝術功底深厚的原因。
二、詞法論述
《樂府指迷》載:“壬寅,秋始識靜翁於澤濱。癸卯,識夢窗。暇日相與唱酬,率多填詞,因講論作詞之法。”開篇作者就表明了此書就是講作詞之法。在這十九則詞話中,專論詞法的就有八條之多。
首先在音律方面,除了“四標準”之一的協音律的論述外,還有其他相應的論述。如沈義父認為:“腔律豈必人人皆按簫填譜。但看句中用去聲字,最為緊要。然后更將古知音人曲,一腔兩三只參訂,如都用去聲字,亦必用去聲。其次如平聲,卻用得入聲字替。上聲字最不可用去聲字替。不可以上、去、人盡道是側聲便用的,更須調停參訂用之。”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四個點,分別是注意去聲字,要按“古知音人曲”的方式、入聲字代替平聲、去聲字不可代替上聲字、調停參訂用上、去、入聲。雖然這是簡單的四條作詞法,但在后世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詞和律的關系時,就顯得越來越有用。除此之外,《指迷》中還有關押韻、詞腔的論點,在后世詞學實踐和理論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在結構內容方面《指迷》中就有論起句、論過處、論結句、論大詞小詞作法的大框架論述,還有細分為論字面、論造句、論句上虛字等方法。可以看出,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的論述給我們展現出一個作詞框架,開頭、中間、結尾都有作詞之法,剩下的又細化到了大詞小詞的作法。整體和部分的結合,讓讀者有了一個清晰流暢的脈絡。
最后,在詠物用事方面,沈義父主張追求的是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拒絕直截了當的描述,詞可以用來表達情感,但是要節制。沈義父也認為“用事”也要遵循含蓄曲折的原則,不能采用直接說破的表達方式,如:“(論用事使人姓名)詞用事使人姓名,須委曲得不用出最好。”
結語:
《樂府指迷》無論是在作詞之法還是作為一種文學批評形式,在詞學史上有著深遠意義,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宋)沈義父著.夏承燾校注.蔡蒿云箋釋.詞源注 樂府指迷箋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2](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3]吳熊和.唐宋詞通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方智范等著.中國詞學批評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5]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王輝斌.周邦彥“清真雅詞”論[J].寧夏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