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衛東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明確了在課堂教學中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任務。所以,我們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他們與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提升自己的主體意識,成就自己圓滿的學習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只有一個“人性化”的數學課堂才能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只要在“有活力”的課堂,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
一個“人性化”的課堂必須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教師,才能給我們帶來一堂人性化的課堂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民主課堂的基礎,只有相互平等地交流,才能讓教師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讓課堂更加精彩。首先,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開放的、民主的課堂要尊重學生不同的意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對知識不同的見解,要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也許提的意見不夠成熟,但任何意見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思考得出的結論。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生學習的過程。只有尊重學生不同的意見,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只有當學生不同的意見得到教師的認可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教師要理解學生,要允許學生犯錯,學生是一個尚未成熟、定性的個體,在他們身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學生有錯誤是正常的,他們需要在錯誤中成長,在錯誤中不斷總結經驗,獲得發展。每個學生生活的環境不同,學習的方法不同,學習的能力也不同,學生對不同的事情處理的結果也必然不一樣。只有理解學生,幫助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才能使他們在困境中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成長。另外,學生需要教師的鼓勵和信任。每個人作為社會的個體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因此,教師一個簡單的表揚、一個信任的眼神往往會激起學生心靈的“千層浪”,會讓他們得到學習上的滿足和信心。當教師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走下課堂做學生的朋友,學生才能真正敞開自己的心靈,接納教師,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活躍課堂學習的氛圍。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教與學完美融合的平臺,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才會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動。
二、讓教學素材走進學生的生活。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脫離實際。”如何改變數學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呢?我選擇讓教學素材走進學生的生活。只有讓學生們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奧妙,才能將枯燥的數學文字變成美麗的活性化的音符。生活中的教學素材不僅可以讓同學們感受知識其實離我們很近,而且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能積極參加學生的交流。例如,我在教學《認識小數》時我讓同學們向老師匯報,他們在商店里買的小刀、鉛筆、筆記本、飲料等的價錢。這些都是同學們平時經常看到的和遇到的,同學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同學們的發言當然很積極也很主動。課堂的氣氛很快就活起來了。在教學《認識公頃》時我讓全班二十幾個同學在操場手拿手圍成圈,讓同學們感知100平方米大約多大,繼而感知100個這樣的面積大約1公頃。在教學《找規律》時,我讓學生有規律站隊,讓學生自己發現間隔排列的規律。
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既讓學生認知得到發展,也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讓教學素材走進學生的生活,是讓學生選擇教材而不是讓教材選擇學生,根據學生生活環境的不同選擇他們最適合、最熟悉的教學信息,體現了教學中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激活了課堂。
三、讓學生在問題中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我們教育不再是學生被動地學習,而是主動地建構。改變沉悶的課堂灌輸式的教學,必須讓學生動起來。著名的數學教育專家潘小明提出:數學教學要善于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脈搏,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知識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引導他們上升到學習知識。潘小明的教學特點在于他抓得住學生,一堂課40分鐘,學生一直在思考,這是因為他一直用有吸引力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刺激學生。專家引領我們,讓學生在問題中探索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激情,讓學生動起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是一個有思想、有獨立思考、有個性的人,對待每個出現的問題都有自己對待問題的看法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同時他們又是一個不完善的人。他們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領,當他們面對新的東西,他們會迷茫、會困惑。但他們絕對不是一無所知,他們不需要教師去扶著走路,他們需要教師為他們指引方向,就像在黑夜里需要一盞明燈。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不斷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的呈現不僅給學生探索的方向,也讓學生在新舊知識中產生矛盾引發認知沖突,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
四、讓學生在交流中提高。
一個能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促進學生的課堂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需要課堂上為學生創造交流的平臺,讓學生交流自己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體驗,在交流中學生展現自我。課堂中交流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師生交流:例如,在新課的展現中,我都會將大量的信息給學生們去分析,然后在匯報中師生交流,在交流中師生達到共識。在課堂上我會用“你知道嗎?”“你能告訴我嗎?”等語句與學生共同學習交流。二是生生交流:例如,在課堂中我經常會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或挑戰性的問題給大家,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尋找答案、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課堂中每節課我都會留一些時間讓學生去互相交流。養成交流的習慣,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活躍的氛圍。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學生在交流中認知得到發展,才能得到展現,情感得到滿足,激情得到調動。一個蘋果換一個蘋果,還是一個蘋果。但一種思想換一種思想可能會是兩個,甚至可能會更多。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因此,讓學生“動”起來,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提問、讓他們去思考、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