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相對于過去大綱僅提“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寫出來”“感情真實、內容具體、中心明確”等籠統提法,其重在從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題立意、引發真情實感,以求得寫作的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導向更為鮮明突出。筆者認為,強調這些方面,極有利于克服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 的毛病。
在落實貫徹新課標教學要求的過程中,寫作課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怎樣提高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初中語文教師一直潛心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教學過程中,盡管教師的力氣沒少費,學生也感覺很累,可效果并不明顯。通過研究,筆者覺得,中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較低,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a.生活條件的限制,多數學生視野較窄,作文內容總顯得干癟,沒有新意。
b.缺少細致的觀察,生動的描寫,精彩的修辭和鮮活的事例。
c.初中學生個性日益突出,活潑、想學,但基礎薄弱,還很幼稚;對生活、社會、客觀世界充滿新鮮和好奇,但認識不足。
d.初中學生對于現在社會的感受不足,往往是遠離社會熱點生活,對愛的感受較少,而現在的作文往往要表現的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他們常常感到無話可說,因此,寫文章往往會很蒼白,沒有什么真情實感。
面臨這種局面,筆者認為作文教學方法必須有所創新。在這里筆者僅就幾年來在初中作文教學方面遇到的這些問題談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品讀美文,追蹤美點
以讀帶寫,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品析,讀中感悟,我堅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魅力,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章與生活的聯系,每天早上,進行晨讀訓練,從《優秀作文選》到《新閱讀》,從雜志中的精彩文章,到名著中的生動的片段,每天一名學生閱讀,全班同學共同品析,文章美從何來,從文章的布局謀篇,到生動而閃爍時代氣息的語言,從中心的鮮明到取材的新穎獨到,從鮮活的描寫到精彩的修辭,學生們漸漸的學會了欣賞,而且樂于欣賞,開始時我取文章讓學生讀,后來學生自己選取文章讀。在班級成立圖書角,這大大的滿足了學生的閱讀愿望,大部分學生還喜歡閱讀后以復述的方式講給大家,與同學們一起欣賞品味。筆者認為這種品讀是習作練習的一種積淀為以后寫文章的立意打下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
二、點滴積累,促進觀察
有了讀的基礎,當然要注重寫的練習,有了讀的基礎,當然要注重寫的練習,先以練筆的形式進行有計劃的練習,如“以溫暖為內容寫一句話,學生寫出了這樣的語句“溫暖是雪中送炭的幫助,溫暖是一張賀卡的問候。”接著,我有提出要求:要表達出一件具體的事。學生又寫出了這樣的語句“溫暖是母親雨中送傘的身影。”“溫暖是生病時,老師遞來的一杯熱水。”我再次加深難度:在你所舉的例子中,人物的哪個動作、神情、語言等給你留下較深的印象,可以體現“溫暖”的主題?學生分別從母親淋濕了衣服卻渾然不覺,依舊眺望著擁出樓外的人群。也抓住了,老師眼中流露出的關心,雙手傳遞出的溫暖和那縈繞耳邊的叮囑……通過這樣的練筆,學生就有了一種再現情境,用心觀察的過程,也促使他們在生活中留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
三、范文舉例,從“仿”到“創”
范文引路,模擬訓練。傳統的教學范文還是有不少在寫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處,可以把其當作學生模仿寫作的典范。但是,教師應在教這些課文之前,作好寫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數,使學者學有目標。在評析課文時,著重分析作家觀察、發現、思考、聯想、選材、構思的方法,講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點,讓學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問題是:要求學生學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謀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襲,讓學生通過模仿開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發揮,最終變為自己的東西。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怎樣寫”的心理障 礙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往后的作文教學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四、關注生活,積累素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之源,只有從生活取材,才能避免“閉門造車”之無奈;只有感悟生活,才能避免“無病呻吟”之尷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閱歷,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世間萬物,季節交替,鳥語花香,每個人感受都有所不同。寫前內容準備應以生活為基礎,解放智慧,釋放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才能激發個性追求,形成個性品質。生活是個萬花筒,社會風云、家庭瑣事、校園游戲,生活中處處蘊含著可描可寫的事物,時時發生著可歌可泣的現象。只要關注自身生活之見聞,用眼睛拍攝身邊的人與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與丑,用激情探索生活的善與惡,個性的種子就會埋入心田,個性化寫作才能成為有本之木,寫作的源泉就會永不枯竭。因此要關注生活,積累素材。
總之,如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所孜孜探求的。如果我們能真正勤于寫作,以切身經驗正確引導學生,將作文的指導、批改、講評諸方面把握好,并融于一體,定能沖破“山窮水盡”,迎來“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