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一個女人都渴望擁有一個圓滿的婚禮和一套美麗的婚服。從古至今,婚禮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從先秦到明清,從民國到當代,婚禮服受婚俗文化的影響,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婚禮服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和女性意識的覺醒,其總體上表現出從保守到開放、從統一到個性、從束縛到自由的變化特征。
關鍵詞:婚禮服;女性;歷史;地位
作者簡介:高英培(1989-),女,山東濰坊人,山東女子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與品牌管理。
[中圖分類號]:J5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2
從古至今,婚禮是女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承載著古今女性對幸福的向往和期盼。不管是古代的媒妁之言,還是現代的自由戀愛,身著婚服走進婚姻,依然是每個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槎Y作為一種儀式,使婚禮服成為這種儀式的最重要的標識之一,也成為我國服飾文化的一部分?;槎Y服自出現以來,伴隨著婚俗文化的演變,而且不同的民族也會有不同的婚俗文化,本文中探討的女性婚禮服僅為漢族的婚禮服。
一、中國古代女性婚禮服溯源
中國是禮儀之邦,婚禮是人生的一次大典。禮服的挑選也是非??季亢椭匾?,先秦時期,女性的婚禮服是黑色絲衣,也就是以黑色為主色調的絲質禮服,總體上簡單質樸,之所以用深色,是認為女性為陰的緣故,與奢華相去甚遠。秦漢時期,婚禮開始向著奢華演變,婚禮服也朝著華貴的方向發展,這一時期,禮服以袍服為主,另外加罩衣。在顏色上則根據新娘地位尊卑決定,地位越高,用料和顏色越多,面部開始有障面之物。隋唐時期,女性婚禮服更加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圣,也加入了熱烈喜慶的原素,禮服的顏色均為青色,隱喻女子“德貴專一”,但是總體上雍容華美。宋代時期,服飾上提倡簡練、質樸、自然,反對豪華,以大袖和霞帔為主,也就是大袖衫,袖的寬度能夠占衣長的一半。鳳冠霞帔的新娘裝飾顯得富麗堂皇,鳳冠被正式定為禮服。此時,新娘出嫁時,用紅色紗羅的蓋頭蒙面,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近代。明代時期,婚禮服基本沿用唐宋制式,主要以大衫霞帔和鳳冠為主,非常隆重與華麗,鳳冠霞帔的禮服“標配”也被固定下來。清朝時期,由于清朝時少數民族建立政權,服飾的改變較大,滿族女子婚禮服基本以袍和褂為主。但是漢族女子鳳冠霞帔的樣式被保留,顏色上也仍然以大紅為主色調,戴紅蓋頭。
二、中國現當代女性婚禮服演變
(一)改革開放前的女性婚禮服
民國時期,女性的婚禮服經歷了較大變革,隨著西方婚禮禮儀東漸的影響,舊的婚姻制度受到自由戀愛的抵制,民國時期的新人物,更熱衷于西化婚禮。出現了文明結婚的集體婚禮,傳統的婚禮禮服被改變,或者上襖下裙頭上披西式頭紗,或者著花旗袍作禮服披西式頭紗,西式禮服融入中式禮服,造就了中西合璧的婚禮樣式。但是隨著變革深入,西式婚禮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甚至掀起了一股白色婚紗的浪潮,非常時髦。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女性婚禮服又趨于保守和單調,這是由于當時國情的影響,百廢待興,同時過于在形式上強調男女平等,抹殺男女差異,使女性在著裝上男性化,結婚的時候甚至穿著列寧服和中山裝。這種充滿革命氣息的婚禮服收到了當時廣大女性的喜愛。到大革命時期,婚禮服逐漸淪為政治符號,新娘以穿軍裝戴大紅花結婚為榮,女性婚禮服喪失了基本的女性特色。
(二)改革開放后的女性婚禮服
改革開放后,女性婚禮服悄然發生著變化,新娘不再熱衷于綠軍裝,而是重新穿上顏色喜慶的綢緞棉襖。隨著社會風氣不斷開化,女性婚禮服又發生了變化,西化的程度更加強,很多女性慢慢掙脫束縛,穿起了白色婚紗。農村女性即使不穿婚紗,也會選擇紅色西裝一類的婚禮服。
21世紀后,我國女性的婚禮服緊跟國際步伐,新娘穿白色婚紗結婚成為一種主流。婚紗的樣式更加豐富,款式上有吊帶式、抹胸式、掛脖式、露背式;輪廓上也更加多元化,有魚尾式、A字式、蓬蓬式;面料上,以絲綢為主,加入蕾絲和網紗,點綴珍珠、亮片、水晶等裝飾物。而且,隨著我國婚紗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婚紗樣式的需求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婚紗種類可供新娘選擇。
三、中國女性婚禮服演變的特征
中國女性婚禮服演變的過程,實際上是婚俗文化的發展過程。女性在經濟、政治、社會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其社會地位在不斷提高,自主意識也得以體現,從封建桎梏的藩籬中掙脫的中國女性,以更加獨立的姿態立足于世,正在徹底告別“小腳女人”的時代和“三從四德”的時代,不再是男人的陪襯,而是獨立的自我。從女性婚禮服的演變中,可以看出中國女性正在從保守走向開放,從統一走向個性,從束縛走向自由。
(一)從保守到開放
古代女性的婚禮服,從秦漢時期看,色調以黑色和青色等深色為主,提倡簡單質樸,實際上內在是對女性德行的要求,主張女性要遵守婦道,也表現了女性地位的低下,主要作為男性的陪襯而存在。即使到了宋代,婚禮服開始固定為鳳冠霞帔,色調固定為紅色,但是還是要求以莊重為主,暗示了對女性婦德的要求。特別是面部遮掩自先秦有之,延續到清代,紅蓋頭成為婚禮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女性在結婚時沒有戴紅蓋頭,或者紅蓋頭掉落,則會被恥笑,新娘的容顏只能留給新郎看,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說:新娘是新郎的私有物品。女性并不是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被尊重和被看待,而是作為丈夫的附屬物而存在。這也正是所謂“出嫁從夫”的鮮明寫照。從款式上,古代的女性婚禮服都以大氣、嚴肅、莊重為主,里里外外要穿上很多層,頭上要戴鳳冠,基本裝飾完畢后身上就被遮掩的嚴嚴實實,加上蓋頭,除了手之外,沒有地方是露在外面的??梢姡敃r的婚禮服整體上非常保守。建國初期和文革時期,女性作為女性的性別特征被抹殺,穿衣與男子無異,加之受意識形態、軍事化等影響,女性仍然保守,缺乏自我。
而隨著社會發展,女性逐漸擺脫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和意識形態的碾壓,一改保守的傳統,在西化的婚紗映襯下,女性露出了脖頸、手臂、肩膀、前胸,展示了女性美好的體態,女性可以露出身體而不被看作不守婦道,再也不用紅蓋頭遮面,而是以最美的妝容面對賓客,可見女性地位的顯著提升。
(二)從統一到個性
從婚禮服的款式上看,古代婚禮服以鳳冠霞帔為主,而很長一個時期,都以此為范本,遵循著這一婚禮著裝規范。新娘出嫁,婚禮服大同小異,辨識度低,缺乏個性。最多在紋路上做文章,在點綴上下功夫,也只是改變些許皮毛。而現代女性婚禮服的種類、款式、風格上千種,新娘結婚沒有統一著裝范式,穿魚尾還是穿蓬蓬,都是隨自己喜好來定,自主權更大。新娘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挑選婚紗,個子矮小,可以選擇短款婚紗;身材肥胖,可以選擇拖尾婚紗;有公主夢的,可以選擇蓬蓬婚紗;文藝女青年,可以選擇簡約婚紗。每個人都可以在婚禮上做屬于自己的最美的新娘。女性再也不是男性的附屬品,而是可以有自己個性的獨立的人。
(三)從束縛到自由
民國時期,興起了白色婚紗的風潮,女性結婚開始不愿意著傳統的鳳冠霞帔,甚至傳統旗袍也被摒棄。在新女性看來,穿白色婚紗意味著戀愛自由,意味著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縛,不是父母包辦,不是媒妁之言,而是自然的男女相愛結合。女性也不再是男性娶進家門的玩偶,而是與男性平等的家庭成員。現代婚紗中,也有很多為孕婦專門設計的婚紗,從這一點看,社會對女性的寬容度在不斷提升,未婚先孕也不再是“大不道”之事,強壓在女性身上的道德枷鎖正在松動,由此可見,女性的社會地位再不斷提高,女性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覺醒,從歷代的婚禮服的變化上就可以看出,從封建社會到改革開放,女性在努力從束縛中掙脫,獲得屬于女性的自由。
總之,婚禮是女性人生的大事,從古至今從未改變。但是,女性以什么姿態出現在婚禮上,卻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古代鳳冠霞帔的雍容華貴比不上當代白色婚紗的自由灑脫,女性正在從小腳女人成長為社會半邊天,在當今社會發揮自己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姚君洲.論女性婚禮服在中國的發展趨勢[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3).
[2]韓晶.雍容華美:“東方國度”的絕美之作[J].中國服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