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酒文化源遠流長。酒在人們日常的交際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酒及酒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酒不單單是一種飲品,其文化也與人們的精神世界相互交融。酒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我國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酒文化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由此也產生了多種多樣的飲酒習俗,至今還有很多酒俗保留了下來。
關鍵詞:中國酒文化;中國酒習俗;中西飲酒禮儀
作者簡介:閆宇欣(1993-),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市人,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2
一、中國酒的起源
在距離今天七千多年的“神農時代”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懂得并掌握了如何種植用來釀酒的原料,并有相關史料記載了五谷造酒。然而中國酒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多種角度,并不統一。但最廣為流傳并眾所周知的關于造酒的傳說就屬杜康造酒和儀狄造酒了,并有史料曾經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之儀狄,一曰杜康”《酒浩》。
1.1儀狄造酒
據相關先秦典籍記載,儀狄是夏禹時期掌管造酒的一名女性官員,她被稱為是中國最早釀造酒的人。漢《戰國策·魏策》曾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大致意思是夏禹命令儀狄去釀酒,儀狄釀造出甜美的酒之后就進獻給夏禹,夏禹飲后非常喜歡覺得味道很好,但又后世會有人因貪圖飲酒而招致喪家亡國的災禍。從此疏遠了儀狄,還下令禁止這種酒的進一步推廣生產,史稱“絕旨酒”。
還有文獻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說的是從三皇五帝的時候開始造酒的方法開始廣為流傳,并且多種多樣,儀狄將這些方法歸納總結流傳百代。
1.2杜康造酒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 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資料記載,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國君。因杜康善釀酒,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
有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林酒”。“醪”,是“醪糟”它是由糯米經過發酵后而形成的。味道微甜,性質溫軟,江浙一帶較多。現在的很多家庭里,仍然有自制醪糟。醪糟潔白且細膩,稠狀的糟糊可以當做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和酒很相似。“林”,是高粱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以高粱為原料造酒。因此后人判斷,儀狄可能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創始人。
二、中國傳統飲酒習俗
2.1節日
1.除夕
除夕在中國是最為重視的節日,一年中最豐盛的酒席就是年夜飯,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地方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過了除夕就是春節,從大年初二開始,每家每戶開始走親訪友,如果有客人上門,主人就會將早已經準備好菜肴和下酒菜擺滿桌子,倒上好酒,一起慶賀新春,寓意吉祥、安康。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天、地、水三官的生日。在過去人們都會用五畜、水果、糕點還有酒一起上供祭獻。祭禮之后并且撤供完畢,家人就會聚在一起開懷暢飲,來祝賀新春佳節的結束。到了晚上就一起去賞花燈觀燈、猜字謎、看煙火、吃元宵。
3.中和節
農歷二月初一,人們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今年風調雨順能夠豐收。還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傳說引用此酒可以治療耳疾,所以又被人們稱為“治聾酒”。宋代李在曾寫詩:“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
4.清明節
從春秋時期晉國開始,人們通常會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并為一個節日,而且有踏青、掃墓的風俗。在清明節期間飲酒是不受限制的,并且有兩種主要原因:第一個是因為在寒食節期間,不可以生火吃熱的食物,只可吃涼的食物,飲酒可以適當增加體內熱量;第二個原因是用酒來舒緩、麻木人們哀悼親人的悲傷的情緒。
5.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有飲用雄黃酒和菖蒲酒來辟邪和解毒的風俗。其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飲用菖蒲酒了。然而還有一些人飲蟾蜍酒和夜合歡花酒,來壯陽增壽,鎮靜安眠。
6.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對于賞月飲酒都是人們一定要做的。到了清代便有了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節飲酒的詩詞在文獻中的反映較多,我國詩人李白就是一愛酒之人更有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7.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也不乏眾多經典佳句,如唐代詩人王維曾發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慨。更有登高飲酒,插茱萸的風俗習慣。在《本草綱目》一書中也記載了,常飲菊花酒可以治療頭痛,并且耳清目明的延年益壽的好處。
2.2婚禮
在中國人的婚嫁慶典上,酒是婚俗中很重要的點綴品,甚至在很多民族的婚嫁中,從頭到尾都有酒的參與。在婚禮當中酒有喜慶和約定盟誓的意義和功能。
訂婚、喝喜酒是結婚的開始,置辦喜酒就是辦婚事,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 就在中國人的婚嫁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方更有在女兒出生時就釀好一壇酒置于地下,待女兒出嫁是再開壇飲用的習俗。
2.3祭祀
春節祭、薦新祭、清明祭是三大傳統的祭祀活動。所有的祭祀活動中都和酒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酒在祭祀中也代表著最為美好的東西。在祭祀活動中,酒要先進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在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當中,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席位,并為其置放酒菜,并示意讓祖先飲酒,來以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尊敬。待儀式完畢后,一家人才可進食,飲酒。
三、中西酒文化比較
3.1酒的種類
中國豐富的地理氣候環境有利于糧食作物的種植與生長。因此,中國人多用糧食釀酒。中國本土的酒主要分為兩種:白酒和黃酒。從釀造工藝角度看白酒屬于蒸餾酒,而黃酒屬于發酵酒。幾乎各種糧食都可以用于酒的釀造。
西方文明的誕生地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其地理和氣候環境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更利于葡萄的種植,所以西方的酒主要是果酒,尤以葡萄酒為典型代表。并以法國的葡萄酒聞名于世。啤酒也是西方國家一種創造,公元前3000年由日耳曼人及凱爾特人部落帶到整個歐洲,直至20世紀初,啤酒才開始傳入中國。
3.2酒器
中國古代,不同的等級使用不同的酒器。上層階級的酒器稱為“尊”,是一種敞口,高頸,圈足,飾有動物圖案的盛酒器皿,而下層社會一般就使用土陶碗喝酒。到了現代社會中,酒器不再根據等級劃分。
西方的酒器的不同主要是根據酒的種類來劃分的。紅葡萄酒杯杯底部寬肚上面窄口,窄口是為了使酒的香氣聚集在杯口,不易散逸,以便充分品聞酒香和果香,寬肚是為了讓紅酒充分和空氣接觸。白葡萄酒杯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較紅酒杯修長,弧度較大,但整體高度比紅酒杯矮。香檳杯為郁金香型,杯身直且瘦長,高腳杯。啤酒杯一般使用玻璃材質,因啤酒都是冷藏后飲用,飲酒者的手不應觸及杯身,以免影響酒的品味,所以啤酒杯有的有高腳。因啤酒酒精度數低,所以飲用量大,杯身的容積大。啤酒杯亦有平腳杯,但平腳杯一般有把手。
3.3飲酒禮儀
中國飲酒體現的是對飲酒人的尊重,是維系親情,友情,建立人脈的一種交際手段。中國的酒文化受到中國尊卑的傳統倫理文化影響,敬酒時分主次順序。正式場合普遍飲用的是白酒,敬酒時要等主人先開始敬酒,主人敬酒完畢,其他客人才能敬酒。敬酒的對象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酒人一定要滿杯,杯沿要低于客人的杯沿,表示謙虛和敬意。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要主動敬酒。相同輩分的要互相勸酒,并通過劃拳等活動助興來使喝酒的氣氛更加濃烈。中國人在敬酒時,通常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會越高興,說明了客人看得起自己,然而客人如果不喝酒,主人自己就會感到沒有面子。
西方社會飲用葡萄酒體現的是對酒的尊重,不會通過飲酒來建立人際交往關系。飲葡萄酒前期的品鑒也很考究。葡萄酒不會斟滿,以便在飲酒前晃動酒杯,用眼觀其色,用鼻子聞酒的香味,再用舌頭品酒的味道,最后用耳聽碰杯的清脆聲音,通過各種感官享受美酒。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各種對應的酒具產生。西方國家強調民主和自由,從不干涉和強迫別人,所以他們飲酒不會相互敬酒,勸酒。無論喝酒的對象時誰,喝酒與否,喝的多少,全由自己決定,不需要客氣和客套,所以,一般很難得看到喝醉酒失禮于人前的場面。
結論:
在中國各個民族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社交活動中,酒和民風民俗有著必不可分的關系。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酒是情感的寄托,以酒抒情,借酒抒意,離開了酒,民俗活動便無以舉行,悲喜情感便無所依托。中國把酒當成一種交際的工具,更注重飲酒后的人際作用,這與中國的集體主義的緊密社會結構相統一。而西方社會崇尚自由,酒只是一種藝術品,人們更享受飲酒的歡愉。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有利于加深對這兩種文化的理解,促進跨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陳少華.獨領風騷的中國酒文化[J].科學中國人,1999(2).
[2]黎瑩.舉世無雙的中國酒文化(二)[J].食品與健康,2004(2).
[3]周海平.中國酒的文化特性[J].山東食品發酵,2012(3).
[4]徐少華.中國酒文化研究五十年[J].中國釀造,1999(10).
[5]丁季華.中國酒文化的結構與功能[J].歷史教學問題,1991(3).
[6]王岳川.中國文化精神與酒之深層關系[J].江蘇學政學院學報,2012(1).
[7]孫小超.淺析中國的酒文化及特征[A].現代交際,2010(7).
[8]李雷,李楊,方春玉.酒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D].釀酒科技,2012(9).
[9]黃亦錫.酒、酒器與中國傳統文化[D].廈門大學,2008.
[10]吳慧穎,張秀軍,張曉.對中國酒文化的內涵、形態與特點的探討[A].學理論,2010(2).
[11]何秀賢,方小將.中國酒文化承載的社會功能[J].中國集體經濟,2011(1).
[12]高楓.中國酒文化的精神內涵[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13]楊小川.中國酒文化變遷的影響因素研究[J].釀酒科技,2014(8).
[14]楊小川.淺議中西酒文化差異[J].大觀周刊,20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