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類社會的特質,是幾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條件保證。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一只狗無論叫得多么起勁,它也無法告訴你,它的父母雖然窮但卻很誠實。”這一樸素的話語卻道出了語言的特性,那便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那么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表達時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呢?不是拉丁語系中的字母,亦不是漢語中的單個語素,而是詞匯。由于現代漢語詞匯極其豐富,在詮釋新詞時我們會使用學過的詞語,然而只重視其相同部分卻忽視差異性。因此,在實際語言應用中,詞語混淆現象十分普遍。本次論文通過描寫和分析的方法研究一組常用詞的差異和聯系,旨在探究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用情況和用法的演變,借此提高用詞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維護語言的權威。
關鍵詞:易混詞語;辨析;常用詞語
作者簡介:李曉媛(1996.5-),女,漢,山東省濰坊市人,本科,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1
一、前言
詞匯,即由成千上萬詞語組成的、一種語言里所有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在日常口語交際中,詞匯既可以充當句子成分又可獨立成句,由此看來,用詞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是十分必要的。現代漢語中易混詞有很多,對于它的性質和存在范圍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筆者通過借鑒諸多學者的理論成果認識到,首先,易混詞與同義詞近義詞之間有交叉關系而非簡單的包含或并列關系;其次,易混詞按其性質不同有諸多劃分方式,本次論文以有共同語素的兩個易混詞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解剖、辨析,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規范漢語,讓語言成為表情達意的更為準確恰當的工具。
二、你“以為”的就是你“認為”的嗎?
“互訓”是一種較常用的詮釋詞語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用這個詞來解釋它的同義詞,如《說文解字義證》中“老,考也”和“考,老也”。在口語交際中,很多人把“認為”和“以為”當做一組同義詞,《辭典》里對該詞的注釋也用了“互訓”的方法,但通過分析語料筆者發現,“以為”和“認為”之間還是有區別的,你“以為”的并不一定就是你“以為”的。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認為”的解釋為“對人或事物確定某種看法,做出某種判斷,【以為】 認為”。通過研究大量語料我們發現,在一種語境下“以為”和“認為”是可以換用的,例如,“我以為你和小光很早就協調好了”,因為都表示說話人的看法和判斷,換用為“認為”是沒有問題的。盡管可以互換,我們仍舊可以讀出二者在語氣上的差異。該例中若是“我以為你和小光很早就協調好了”,那么說話人的語氣是十分肯定、明確的,含有不容置疑的意味;而“認為”由于表示的是個人的看法,因此含有不確定的意味,十分委婉、謙遜,有“我這樣想不知是否正確”的含義,與“認為”的語用區別通過語感我們也可以感受得到,因此在換用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具體的語用條件。
在下面的語境中,二者就不可以互換了,例如,“我以為你去北京了,沒想到在這又碰見了”,這里的“以為”便不可以換為“以為”了。結合《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指出的“以為多用于與事實不符的論斷,認為一般只用于正面的判斷”,我們可以總結道有“以為”有“認為”不具備的另一種語用條件,即說話人做出的是與事實不相符的判斷。當說話人說出這個判斷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實并不是這樣的。那么,既然說話人已經明白事實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還要說出與事實相反的判斷呢?一方面,說話人想表示對聽話人的關注和關心;另一方面,他也想表示對于聽話人情況不了解的委婉歉意,為談話的下一個主題提前做好預設,例如“我以為你出國了,所以婚禮沒有告訴你”。即是我的主觀判斷出現了失誤。因此,“以為”在這里做出的判斷是與事實相矛盾的,而“認為”一般表示說話人明確的看法和判斷,不存在與事實是否相符的語用條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了解到,“以為”在很多語境中表示的是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和判斷,那么在這種條件下一般情況是不用與被動句的。例如“那些被認為是經典的東西會一直流傳下去”就不能說成“那些被以為是經典的東西會一直流傳下去”。然而,隨著網絡用語的流行,被字句的使用開始泛化,如“GDP被增長”、“人民被富裕”……這些都暗含了一種嘲諷的意味,那么照此形勢,“被以為”便可以用于無權無勢的平民對于權威的控訴,即這不是主體的自覺判斷而是相關人士強加給予的。“被以為”是否能夠更廣泛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和語境,這取決于社會制度與社會風氣的包容與否,同時這也證明著語言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綜上,“以為”和“認為”在一種語境下是可以互換的,但仍然有語氣上的差別,更多情況下二者在口語交際中是各執其職,因此簡單地運用“互訓”來解釋兩者也是不全面的,你“以為”的并不就是你“認為”的。
三、小結
語言作為認為人類文明傳遞發展創造的條件工具,其規范性使用至關重要,通過辨析易混詞我們不僅可以分清它們的區別,還可以挖掘漢字文化背后的底蘊。日常生活中易混詞眾多,很多情況是被人們忽視而互用,習以為常、約定俗成的語用情況并不完全是科學嚴謹的。筆者以描寫分析的方式深層次挖掘易混詞的本質和區別,希望借此維護語言的權威,在更大范圍內掀起研究漢語易混詞語的風潮,為漢語系統注入新鮮血液,保證其健康長久發展。